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手记:聆听大国院士的“破局思考”
新华社记者胡喆
初冬的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内暖意融融。18位来自数学、力学、航天、生命科学等不同领域的院士,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各抒己见、碰撞思想。
“‘顶天立地’是跟着前沿走、贴着需求干,而‘开天辟地’是闯无人区、创新格局。”严纯华院士抛出的命题,一下激起了强烈共鸣。
80岁高龄的叶培建院士谈起嫦娥七号探月找水、小行星探测等未来任务,精神矍铄、难掩激动:“当年我们搞探月工程,只能自己摸索,从‘绕、落、回’一步步突破,现在要搞载人登月、月球科考站,更需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从不畏惧封锁和未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部分领跑——中国航天的这股豪气,恰是新时代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与骨气。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突破”与“重塑”成为高频词。数学领域的张平院士感慨,过去不少研究跟着国外热点走,虽然论文数量上去了,但真正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原创成果不多。他以数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例,提出要从中国产业实际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让基础研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力学看似是基础学科,但与制造、能源、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就能催生新的技术路径。”从事力学研究的段慧玲院士谈到,“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力学原理的创新应用,而未来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座谈会上,既有对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大国博弈中的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源于对国家需求的坚守、对科学真理的执着、对体制机制的突破。它需要科研人员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敢于挑战未知;需要评价体系有“宽容失败”的胸怀,破除“唯论文”的束缚;更需要全社会有“更加尊重创新”的氛围,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院士在总结中强调,学部和广大院士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内涵和更高要求,在重大任务选题、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科技评价等方面带头转变跟踪跟随式发展模式,在扭转科研作风学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真正发挥引领表率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奋力攻坚克难,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走出会场,金色的阳光铺满大地,大国院士的“破局思考”激荡回响。
中国科技已经到了从跟跑转向领跑的关键阶段,唯有以“开天辟地”的勇气和智慧,勇闯科研“无人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滋养创新自信,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开拓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之路。(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