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CBO谭旻。(受访者供图)
11月18日讯(记者 翟智超)从高盛报告提出产能期货狂欢,到Figure AI创始人公开质疑量产视频为CGI造假,人形机器人行业在舆论场中正经历一场关于真实与预期的拉锯战。处于争议中心的中国公司优必选,被推至台前。
近日,优必选CBO谭旻在接受蓝鲸科技记者专访时,首次针对上述争议性问题做出回应,其称,不少质疑的产生,源于对中国智能制造实力,以及中国供应链体系的协作与系统性能力缺乏了解。他们应多来中国,亲身观察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深入产业链交流。
作为上市公司,我们公布的所有订单无论是历史最大订单,还是累积至今的8亿订单,都向全体股东、公众负责。大家也期待下一次真实交付,亲眼见证更大规模的落地成果。谭旻称。
在谭旻看来,公开量产进程不仅是对外界质疑的回应他们此前通过一镜到底原声原速视频+穿越机镜头+空间参照物三重验证自证交付真实性更关乎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奔向工厂的关键窗口期,中国公司能否真正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交付的跨越。
他坦言,行业仍处爆发前夜,但优必选正试图用交付数字和8亿元订单证明自己走在一条可行的路径上。其透露,这些订单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制造、3C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等领域。
面对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性价比低的质疑,谭旻则认为,创新技术初期的争议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有用。
另于采访中,谭旻也首次披露了Walker S系列的具体量产时间表:2026年目标5000台,并计划在2027年冲击年交付一万台。
以下为蓝鲸科技与谭旻的对话实录(内容经编辑删减):
首次回应高盛、Figure质疑
蓝鲸科技:当第一台Walker S2正式走下生产线时,您和团队的感受是怎样?
谭旻: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这一刻意味着我们通过多次产业概念验证找准工业智能制造场景,历经22个月完成三代Walker S系列工业机器人迭代,不仅斩获8亿订单,更在订单基础上正式启动量产交付。
蓝鲸科技:这与之前的概念验证和小批量实训阶段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谭旻: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实现技术落地,Walker S2从去年交付10台,到今年目标交付500台,这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跨越。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科技:高盛称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产能期货狂欢,优必选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谭旻:目前我们连续三年的研发投入在全球科创企业中占比最高,每年的研发比例大约50%。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投入更大资源,与全球更大的人才资源合并,共同实现目标。随着业务目标的不断发展和收入来源的不断多元化,我们相信公司将有更大的能力在未来2年、3年里争取实现扭亏为盈的重大公司业务发展目标。
蓝鲸科技:2024年交付量较少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谭旻:主要原因是我们2024年初才刚开始进行单机在不同岗位上的实训。在实训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三个重要实训场景,即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搬运和质检三个领域的应用。从而实现在2025年更多地投入单机智能到多机智能的应用,这是一个能力拓展。另外,公司最初将原型机投入工厂场景,核心目的是通过长周期验证优化产品设计,包括结构化升级等关键环节,这也是产出有限的重要原因。
蓝鲸科技:高盛在最新的报告里下调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的预期,这是否会影响公司现有的量产规划?支撑这一规划的核心依据(如订单、供应链、场景需求)是什么?
谭旻:过去20多个月,通过与新能源车厂、富士康、顺丰的合作,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具备初步能力,覆盖新能源汽车制造、3C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等场景。而且我们接到的订单远超已公布数量,核心在于逐步交付中持续满足大客户需求、展现更多工作能力。我们相信2026年将迎来人形机器人更大规模的应用爆发,优必选计划实现约5000台交付,2027年有望达成万台交付规模,这一目标目前仅优必选能够实现。除我们之外,全行业明年也将在不同场景迎来业务单点爆发。
蓝鲸科技:Figure AI创始人公开指控优必选量产交付视频为CGI造假,这一争议背后反映出市场对中国企业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的普遍疑虑,你认为核心症结是什么?
谭旻:我相信这类质疑仅代表个别观点。网络上大部分人都为中国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交付、做出表率并付出实际行动而感到振奋,这是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进步。不少质疑的产生,源于对中国智能制造实力,以及中国供应链体系的协作与系统性能力缺乏了解。他们应多来中国,亲身观察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深入产业链交流。
蓝鲸科技:公司通过一镜到底原声原速视频+穿越机镜头+空间参照物三重验证回应质疑,为何选择这种方式?
谭旻:此次视频发布为优必选实现数百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正式交付的里程碑纪录,完全是现场真实拍摄。这些视频既能让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及客户共同见证,清晰了解行业发展进程,也不仅是为了打消质疑,更重要的是对8亿订单负责,让客户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作为上市公司,我们公布的所有订单无论是历史最大订单,还是累积至今的8亿订单,都向全体股东、公众负责。大家也期待下一次真实交付,亲眼见证更大规模的落地成果。
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爆发前夜
蓝鲸科技:您认为当前行业是正处在工业浪潮的起点,还是仍处于爆发前夜?
谭旻:目前行业技术正处于爆发前夜,中国新创立的一两百家公司各有不同技术取向与定位,在各类落地场景中找准自身方向实现单点突破,共同推动行业完成从0到1的关键跨越。当我们在大规模部署的产品场景应用中,通过人形机器人助力人工智能建立世界模型,相信未来3-5年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大规模的爆发。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科技:优必选已获得超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量产被定义为系统工程,要实现下一步更大量级的量产,最关键的挑战是什么?
谭旻: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尽快部署更多人形机器人到真实空间,通过采集真实数据反哺仿真环境。在更大规模的仿真环境中拓展机器人能力,进而形成真实环境与仿真环境数据双循环的有机数据飞轮。推进这一过程的核心难点,在于从零开始帮助人形机器人建立与真实世界连接的世界模型。第二个挑战是如何通过大规模部署机器人,逐步收敛机器人的功能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新材料应用、软硬件一体化等整合因素,形成行业标准。
蓝鲸科技:8亿元订单主要来源于哪些行业?
谭旻:我们的主要客户除了新能源车厂之外,我们还与3C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合作,在多个产品应用中运用工业人形机器人与多个智能制造体,包括具身智能协作,将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和智慧化平台在不同产品中扩大数量。
蓝鲸科技:客户是出于对劳动力短缺的焦虑,还是已经看到了明确的投资回报率?
谭旻:目前我们收到的需求极为庞大,远超人形机器人当前的发展能力。2025年人社部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智能制造数据显示,今年该领域缺工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次,对比仅几百台的机器人交付量,市场需求堪称海量,而当前人形机器人尚无法完全填补这一缺口。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尚未完全匹配人类生产效能,但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与产业端用工需求形成了协同效应。我国产业不能等到机器人完全成熟再推进其进场,否则待其真正具备该能力时,可能已落后于美国同行。
蓝鲸科技:您如何回应市场上关于人形机器人进工厂性价比低的质疑?
谭旻:我们相信,站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有创新技术初期的质疑,都源于对市场长远发展的预判不足。人们过于担忧现有技术的短板,反而忽略了其长周期发展的效能,以及人形机器人未来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后,将带来的庞大市场变革。过分纠结当下的性价比并无必要,我们的核心聚焦应是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有用。
蓝鲸科技:Walker S2实现了自主换电功能,这对于其7x24小时不间断作业至关重要。在您看来,当前最需要持续攻克的瓶颈?
谭旻:目前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软件、机器视觉的发展,还是硬件技术、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的标准化,以及龙头企业的培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行业严重缺乏既懂人工智能,又能将其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这些都是产业持续前进的重大挑战。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聚焦中国智能制造的产品优势,快速推动尚不成熟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
蓝鲸科技:谭总曾提及已将单机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随着Walker S2的量产,成本下探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您预测人形机器人ASP(平均售价)降至2.5万美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的水平大概会在什么时候实现?
谭旻:我们的机器人不同形态对应不同产品定价,此次讨论的定价基于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我们已充分整合硬件供应链,通过持续优化实现每年约30%的降本增效。我们相信,经过3~5年努力,将逐步扩大产能规模从当前数百台,到明年的数千台,再到2027年的万台级别,2027年至2030年间有望达成这一目标。依托2027年万台量产的基础,在机器人已具备搬运、分拣、质检三大工业智能制造场景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将实现大规模成本控制,预计2027年至2030年间,把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控制在2万美金左右,这正是我们3~5年规划的核心目标。
蓝鲸科技:要实现万台级别的量产,最大的障碍会是供应链、标准化,还是市场需求本身?
谭旻:驱动机器人量产,首先需满足市场需求,这是核心前提。任何规模化生产设计若无法契合客户需求,都毫无意义。无论产品成本控制得多低、产量提得多高,最终落地应用才是决定量产的关键参考维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产能,才能在量产过程中形成标准化共识。另外,唯有逐步统一人形机器人应用级别的标准,才能在产量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因此,从应用需求到标准化,再到量产化,这是不可逆的先后逻辑。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科技:行业内对于机器人形态存在仿生双足与轮式底盘的路线分歧。优必选始终坚持全尺寸双足路线,这是出于对通用性的终极追求,还是基于对当下工业场景的深度判断?
谭旻:在商业化探索中,我们坚信人形是终极形态,但这并不妨碍过程中的多元尝试。因此,我们在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上推出多智能体协作方案在具身智能时代,我们将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设计。人形机器人是汇集多项独有技术的终极形态,其研发积累的技术可赋能如L4级无人物流车赤兔等产品。以导航、运动算法、激光雷达等技术为例,我们的应用领域具备广泛可能性。即便进入C端市场,销量超10万台的智能猫砂机也并非双足机器人。因此,无论是智能猫砂机、L4级无人物流车、货场轮式机器人,还是核心产品Walker系列,都是我们技术应用过程中沿途生蛋的产物。
蓝鲸科技:报告显示,全球超过50%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在中国。您认为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核心部件上?
谭旻:我们需承认,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我们与西方领先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伺服驱动器、滚珠丝杠等关键部件上,欧美企业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才奠定了如今的领先地位。令人欣喜的是,过去两三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中国也因此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庞大的人形机器人硬件研发团队,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的全球爆发式增长,带动了核心驱动电机全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规模,哺育了整个电动驱动领域的成长,让我们具备了全球领先的电子电机产业规模效应,这一市场优势在全球独一无二,也成为我们在下一阶段发展具身智能的压倒性优势。
蓝鲸科技:在面对特斯拉、Figure等国际巨头时,优必选的核心护城河是全栈技术能力、先发的场景落地经验,还是其他?
谭旻: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还是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推进,优必选都是全球少数兼具全栈式技术与长期商业探索能力的公司。此外,我们拥有强劲的C端收入来源。最新发布的AI悟空,在一代基础上搭载大模型,作为家庭小型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更大规模应用。
蓝鲸科技:优必选提出从工业到商业的服务以及家庭陪伴的三步走计划。在您看来,继工业制造之后,下一个会迎来的规模化应用场景是什么?
谭旻:无论是工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还是家庭服务,我们都会按既定时间线推进:先从工业智能制造切入,再逐步拓展至商业服务,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进程中,先实现陪伴功能,最终落地家庭服务,这是我们明确的时间线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相信只要在工业制造领域取得单点突破,优必选就能成长为超体量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