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机器霸权”的时代,人何去何从?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1-19 08:13:47



图源:视觉中国

“像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可以保证质量嘛,这一块的话肯定是控制了。比如人烧焊的话,他可能会有某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工作。”

“每天上班,只要把料放好,机器就自己做了,就这样。”

这些来自工厂的声音,标志着一个属于机器的时代正在来临。自动化不仅改写了工厂的节奏,也正在重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明明只是协助生产的机器,却逐渐使人类退至辅助者的角色。人们开始相信——机器无所不能,甚至比人类更优越。

在这股看似不可阻挡的浪潮中,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许怡,深入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的产业一线。她以研究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揭开了技术神话的另一面:机器并非中立,而是在社会建构中获得权威,并逐渐主导劳动过程。只有从各式各样的“机器迷思”中挣脱出来,才能唤起对一种更加公正、民主、以人为本的技术未来的想象。


《机器时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许怡 著,北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摘:

沈 原

工具与劳动者的关系是劳动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但两者关系十分复杂。从历史上看,两者常常相互促进。如经典作家满怀乐观主义地指出的那样,工具乃是劳动者器官的延长,其结果自然是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当工具演化为复杂的机器系统以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日渐紧张,冲突时有发生。机器的发展和畸形利用会挤占劳动者的位置,瓦解其主体性,而劳动者也会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开展反抗。西方18、19世纪出现的工人毁坏机器的“卢德运动”,中国20世纪出现的“北平人力车夫砸毁电车事件”等,都是此种反抗的案例。时至今日,机器系统业已进展到智能化的阶段,机器人的迅速发展,甚至“机器换人”,即机器人排挤和取代劳动者的趋势日渐显著。“机器换人”的过程如何发生?应当如何理解此种过程?劳动者对该趋势做何反应?许怡的《机器霸权》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许怡基于珠三角几个工厂的田野工作,对近十年间发生的“机器换人”给予较为详尽的描述,并提出了“机器霸权”的概念,我认为她的这一概念卓有见地,实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阐释也是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所在。机器人固然代表了科技的巨大进步,但当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之下,被组织和应用到不同的劳动过程中以后,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当前那些最为先进的工厂内部正在发生的“机器换人”,不仅压抑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更有甚者,还将工人本身都从车间中驱赶出去。而这个过程能够迅速实现,与围绕机器人形成的特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按照许怡的描述,上至宏观意识结构和相关产业政策,下至地方官员、企业家、基层管理者、车间技术员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合力共筑了此种工厂中的“意识形态”。工人本身也参与了这一 “共谋”,他们囿于各式各样的“机器迷思”,接受其摆布,甚至把自己也变成了这一排斥自己力量的帮凶。按照劳动社会学的说法,这正是现今“高科技时代”生产政治的体现。

此外,许怡的著作还提示我们:第一,劳动社会学必须注重新技术及其成果向劳动过程介入所引发的变化,“机器换人”是一个表现,但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如对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就亟待进行调研;第二,劳动社会学必须有能力在描写劳动过程变化的客观层面上,聚焦于工人的头脑和意识。这里的关键是工人如何理解这种变化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促动他们自己的行动。许怡的著作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引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