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问题连并非专业出身的网友都能发现,为什么高校方面反而一路畅通?如此层层失守,到底是个人的责任,还是学校审核体系出了问题?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已解聘,案件正在侦办。据现代快报此前报道,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
![]()
从通报来看,郭某学术不端东窗事发,系有人举报。从澎湃新闻的报道来看,郭某造假的内容和程度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置信。其简历中许多显赫的名头,如陕西省高考状元、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关研究论文、“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等身份与荣誉均存在造假嫌疑。问题在于,这些奖项和头衔的来头不小,且都在网络上有公开信息,那么郭某是怎么成功蒙混过关、进入江苏科技大学的?
按照常理,“首席科学家”“博导”等称号,是许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会随意予以评定。在最终决定前,一定会经历许多环节,少不了严格的审查和认真的讨论。那么,这些环节怎么会连这么明显的造假都没有发现?更让人疑惑的是,一些问题连并非专业出身的网友都能发现,为什么高校方面反而一路畅通?如此层层失守,到底是个人的责任,还是学校审核体系出了问题?
当然,报道也提到,郭某在多项荣誉上和真正的拥有者同名,其可能在这方面动了点歪脑筋。不过,就算同名容易误导人,也不是什么高明手段。但凡高校方面的审核多一点责任心,再仔细一些,就不会给其留下任何机会。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人员表示,郭某已离职,其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若要说真的一点“影响”也没有,恐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同学们内心受到的震动和冲击,想必不会太小。因此,对高校来说,除了吸取郭某学术造假事件中的教训,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审核体系,把好每一道关,让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近年来,学术造假被曝光的案例不少。一方面,这表明当下学术界和各高校对学术诚信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心存侥幸、试图钻空子的仍不乏其人。对此,不能总靠网友或者媒体来曝光,这只会让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显得被动。当务之急,还是自身要扎紧篱笆,让滥竽充数者知难而退。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金宇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