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米生态老兵出手,咖啡机器人要白菜化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19 18:17:33

(文/观察者网 张志峰)

“0.1克咖啡粉、1毫升奶泡的误差控制,不是机械复刻,是用算法重构咖啡的标准线。”11月18日,影智科技XBOT全球7S首店的聚光灯下,创始人唐沐的话带着小米生态链老兵的笃定。

同日,这位前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宣布了更重磅的动作——影智与上海绿联智能联手,在松江投建咖啡机器人工厂,计划产能万台,年营收突破15亿元。而绿联智能的掌舵人李波,手握追觅、石头、海尔等巨头的代工订单,是机器人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

一场“生态链操盘手+制造老兵”的联手,给卡在“叫好不叫座”瓶颈里的咖啡机器人行业,投下了一颗变量炸弹。


但热络表象下,是咖啡机器人赛道的残酷现实:2023年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增速超27%,但自动咖啡机的家庭渗透率仍徘徊在1%以下,商用市场更是“雷声大雨水小”。唐沐和李波的联手,究竟是破局的良方,还是又一次高风险的下注,仍有待市场检验。

行业升温与痛点挑战

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曲线早已证明赛道潜力。

IDC与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8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7%。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子赛道中,自动咖啡机凭借高频消费属性,成为资本与企业角逐的焦点。

“中国近3000亿咖啡市场,是机器人最好的试炼场。”深耕制造端多年的李波一语道破合作逻辑——他的绿联智能每年为追觅、石头、海尔代工数百万台智能设备,对成本控制与供应链韧性的理解,正是唐沐需要的“弹药”。

而曾操盘小米生态链多个爆款的唐沐,擅长将技术转化为消费级产品,其团队推出的多款智能设备已接入小米生态,积累了庞大的用户数据与渠道资源。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三道绕不开的死结,这也是所有玩家的噩梦。

首当其冲的是“伪智能”陷阱。市面上80%的产品只是“会动的咖啡机”:按预设程序完成磨粉、萃取,却读不懂杯型差异,测不出原料新鲜度,更别提根据用户口味调整风味。

“消费者要的不是‘机器做咖啡’,是‘比人做得更稳定的咖啡’。”唐沐的判断直击要害——他从小米生态链带来的多模态交互经验,被用在XBOT的核心设计中:压力传感系统能实时调整萃取参数,视觉识别模块可自动适配不同杯型,甚至能通过用户扫码反馈,记住“少糖多奶”的个性化需求,还通过英伟达的生成式AI技术合作,让消费者轻松完成不同风格的自定义印花。这与多数竞品的“机械执行”形成了本质区别。


成本与定价的“死亡螺旋”则更致命,是所有无人终端玩家的噩梦。

当前咖啡自动售货机赛道,因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同类产品单价多在30万元以上,高校后勤、小型商超难以承受,而简易设备又因品质低劣,很容易引发消费端的信任危机。

“这就是制造端的机会。”李波的底气来自绿联的供应链能力——通过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与规模化生产,松江工厂投产后,XBOT 18.9万的定价将比同类产品低30%以上,配合极低的运维成本,商家回本周期可控制在12个月内,彻底跳出“成本高-涨价-流失用户”的恶性循环。

最后是“风味失控”,甚至触发食品安全底线的行业乱象。

当前市场上,多数咖啡机器人仅充当“制作工具”,对上游物料与制作过程缺乏管控——商家用劣质咖啡豆压低成本、牛奶存储温度超标、设备清洁不到位等问题,都让“一杯好咖啡”沦为随机事件。“消费者不会为‘时好时坏’的体验买单,行业缺的不是做咖啡的机器,是守住风味底线的标准。”唐沐点出了关键症结。

这恰恰是XBOT的核心突破口——它追求的不是设备层面的兼容标准,而是咖啡本身的风味标准。唐沐透露,XBOT建立了一套“全链路管控体系”:首先对商家使用的咖啡豆、牛奶等物料来源进行严格限定,其次将产品配比精度锁定在0.1克级,通过内置的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实时检测咖啡豆新鲜度与研磨度;同时,设备自带的温湿度监控、清洁度感应模块,会对存储环境、机器状态进行双重预警,从源头杜绝风味偏差。“我们要让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的XBOT,做出来的同一杯拿铁,味道分毫不差。”这种以风味标准化建立的壁垒,远比单纯的技术兼容更能打动市场。

竞品环伺下的差异化突围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XBOT咖啡机器人并非简单的自动咖啡冲配功能,而是一个集成了机械臂、咖啡机、无人售货机的智能集合体,这使得其一开始就避免了与市场已有的多品类自动咖啡机,或者瑞幸、库迪等平价咖啡餐饮品牌形成直接竞争局面。

简单来说,B端客户购买XBOT之后,只需将之放置在合适场景,接上电源,每日简单清洁、补充物料即可自动投入运营。

因此,称之为“机器人现萃咖啡自动售货终端”似乎更为贴切。与之赛道较为匹配的是早年间红遍高校、商超的“天使之橙”智能榨汁机,虽主打鲜榨橙汁与XBOT的咖啡品类不同,但其“无人值守、即时消费”的经营模式与高校、商超、医院、景区等核心场景高度重合。


而天使之橙因信任危机与供应链失控淡出市场的教训,恰恰为XBOT的突围提供了最直接的镜鉴,也让其差异化路径更加清晰。

天使之橙的兴衰,核心是栽在了“看不见的品控”上。当年其以“现榨新鲜”为卖点迅速铺开,但消费者看不到设备内部的橙子存储状态——腐烂果、变质果混入榨汁流程的新闻屡见报端;供应链端又因橙子产地分散、保鲜技术不足,导致不同点位的橙汁口感、甜度差异巨大,最终耗尽消费者信任。

这种“前端便捷化、后端失控化”的模式,正是XBOT全力规避的陷阱。

“这也是我们选择咖啡赛道,而非更受大众欢迎的奶茶、果茶的重要因素——物料构成极度简单,核心就是咖啡豆和牛奶,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也更容易管控。”唐沐透露。

除了品控层面的针对性优化,XBOT在一次性布设成本与场景运营上也跳出了天使之橙的困境。

天使之橙当年因橙子保鲜要求高,冷链运输与仓储成本居高不下,最终不得不通过涨价转嫁压力,单杯橙汁价格从10元涨至15元,失去价格优势。

XBOT则借助唐沐与李波背后的供应链能力与智能设备制造能力,将咖啡豆等耐储原料的采购、仓储成本大幅压缩2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70%,配合小米生态的IoT远程运维系统,单台设备年均运营成本远非天使之橙可以比拟。

在场景选择上,XBOT精准融合了天使之橙与咖啡饮品交叉覆盖的高校、商超、医院、景区等人流密集、店铺成本高的经典场景,既延续了“即时消费”的需求属性,又兼顾咖啡的高频消费特性。

据唐沐透露,XBOT目前已部署的点位平均日消费量约为60杯,旺季可超过200杯。


目标:2026年突破1万台

首店启幕与工厂落地,只是XBOT征程的起点。结合行业现状与企业布局,其未来发展既面临政策与需求的双重机遇,也需破解技术与市场的多重难题。

在唐沐看来,“这不是风口,是必然趋势”,其破局概率,藏在政策、需求与自身优势的三重叠加里。

政策层面,“十四五”智能机器人专项政策明确扶持商用服务机器人,松江政府为新工厂提供的税收优惠与产业配套,直接降低了试错成本。

需求端,Z世代对“科技+咖啡”的接受度高达72%,25-45岁中产家庭中,62%愿意为“稳定口感+便捷操作”买单;商用场景更迫切——人力成本每年上涨8%,一台XBOT能替代1.5名咖啡师,半年即可回本,且不会因长时间重复劳动产生负面情绪。

但用户认知的“破冰”仍需要时间。很多消费者还抱着“机器做不好咖啡”的偏见,或因“天使之橙”等类似问题对无人终端存在天然疑虑,这也是影智选择开线下首店的原因。

“与其说这是门店,不如说是体验中心。”唐沐的策略很直接:让消费者亲眼看到XBOT的制作过程,亲口尝到稳定的口感,再通过类似小米生态渠道的打法进行线上转化,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唐沐还透露,XBOT产品目前已经在天安门广场、珠峰休息点等全国知名景点投入运营,同时集中攻坚高铁站、机场、大型高校、医院等特定场所,海外也有美国部分沃尔玛等大型商超订单。


此外,影智科技还联合松江区政府、银行机构推出大学生创业计划,为其提供贷款贴息、设备高价回收(1年内价值回收比例可达80%)、免费培训、免费咨询等配套服务,免除创业人群后顾之忧,鼓励更多跨界人士参与其中,加速行业培育和爆发周期。

唐沐表示,未来随着知名场所示范效应显现、在手订单的释放以及更多行业之外的人参与其中,“相信整个行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我们短期目标是2026年全球销量突破1万台。”

在行业看来,唐沐和李波的联手,本质是用“生态链的流量思维+软硬件协同降本”,破解咖啡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成本-体验”死循环。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攻坚、用户认知的持续教育、跨界玩家的猛烈冲击。这场关于咖啡与科技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