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民热评:科研项目评审岂容“请托”歪风盛行

IP属地 中国·北京 人民网 时间:2025-11-19 18:20:55

林风

科研项目评审,公平公正应贯穿始终。

然而现实中,为了提高评审“成功率”,一些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各显神通,屡屡试探评审纪律的边界。有的“评审未行,探密先行”,想尽办法搜集评审专家信息并请托求关照;有的看似“敬畏纪律”,却变着法子委托“中间人”牵线搭桥、转达请托信息;更有甚者,领导带头打招呼,要求组团去“活动、交流”,让评审“打招呼”从私下发展到公开……凡此种种,丧失科研学术底线,威胁评审公平公正,玷污科研生态纯净。如果任由此类歪风横行,科研项目评审将极易跑偏,后果不堪设想。

说起来,科研项目评审“请托”歪风,早已历经多轮整治。之所以还揣着明白装糊涂,乃至主动向评审专家“靠近”,也有深刻的现实原因。一方面,有的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对自身要求不高、约束不强,并不排斥请托“打招呼”这一套,“一个敢找、一个敢应”;另一方面,现实中,基金项目申请立项率偏低、获资助难度较大,“僧多粥少”导致竞争“手段”由此而生。此外,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体系单一,将科研项目获资助与人才考核和“帽子”晋升直接挂钩。一些科研工作者在权衡现实利弊后,为了利益而不管不顾、铤而走险。这,无疑是科研评审“请托”之风背后,最令人担忧之处。

刹住请托歪风,堵住评审工作的“跑冒滴漏”只是其中一环。更要培育涵养水土,构建起“不敢打招呼、不愿打招呼、不能打招呼”的科研环境,打破评审请托“找关系有用”的认知惯性。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继续创新探索,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以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标准衡量科研人才,而不是一味压基金、要项目。此外,要扩大学术不端的投诉举报渠道,提升失信违规的成本。不论是评审专家,还是科研工作者,只要被查实存在请托行为,就要承担“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代价。

科研是神圣且严肃的,比的是研究而不是钻营,比的是坐“冷板凳”而不是“关系网”。

把纪律规矩挺起来,把优化评价落到位,才能让科研工作者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无限地探索创新上,而不是琢磨跑关系、走后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