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鹏汽车三季度营收突破200亿元,毛利率破20%,“卖技术”成关键推手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11-19 20:16:44


本报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近日,小鹏汽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经营状况持续向好。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毛利率达到20.1%,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季度交付量为11.6万辆,同比增长149.3%。

这一业绩表现反映了小鹏汽车稳健的业务基本盘,同时也显示出公司在战略转型方面的明确方向。当前,小鹏汽车正积极推进“一车双能”产品布局,并加速构建物理AI技术体系,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业绩新高背后的战略转型

从财报数据来看,在整体业绩向好的态势下,小鹏汽车的业务结构正在经历重要调整。尽管第三季度汽车交付量和总收入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但深入分析细分数据可以发现,公司的汽车销售业务正面临新的市场挑战。

具体来看,当季汽车销售收入达到180.5亿元,虽然实现同比105.3%的增长,但仍低于市场预期的188.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汽车销售单价环比下降0.8万元至15.6万元,这一跌幅超出了市场预期;同时,汽车毛利率也从上一季度的14.3%下滑至13.1%。这些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小鹏汽车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做出的战略性选择。

“汽车销售收入与单价的双双不及预期,本质上反映了价格战白热化阶段的生存法则。”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特斯拉率先降价、其他品牌全线出击时,小鹏必须跟进。但值得肯定的是,其销量增速证明这套策略是有效的。单价每降低0.8万元对应约5%的降幅,而交付量环比增长超20%,“这说明价格弹性充足,在当前阶段保有市场份额比维持毛利率更重要”。

不过,小鹏汽车的整体毛利率却实现了显著提升,达到20.1%的历史新高。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揭示了公司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季度,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表现突出,达到23.3亿元,不仅远超市场预期,其毛利率更是高达74.6%,成为推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与大众集团技术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相关研发服务收入得到确认。

面对汽车销售业务的挑战,小鹏汽车正在通过产品战略转型寻求突破。11月6日,公司推出全新一代增程技术解决方案鲲鹏超级增程,着力解决传统增程技术在纯电续航、充电速度等方面的用户痛点。首发搭载该技术的小鹏X9超级增程版,凭借1602公里的综合续航表现,成为全球续航最长的大七座车型。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技术合作项目的推进,我们正在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拓展物理AI应用生态,实现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的良性循环。”

在财务稳健性方面,截至9月30日,小鹏汽车的现金储备达483.3亿元,较上季度净增7.6亿元,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公司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力度,第三季度研发支出达24.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体现出对技术创新的一贯重视。

对于今后发展,小鹏汽车已经制定了清晰的产品规划。公司计划在2026年推出7款搭载超级增程技术的“一车双能”车型,其中包括一季度将推出的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以及4款全新车型,涵盖多个重要细分市场。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我们相信,明年推出的7款‘一车双能’车型将显著拓展我们的市场空间,为销量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AI生态”驱动未来增长

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小鹏汽车正加速构建物理AI技术体系,推动公司向科技企业转型。何小鹏明确表示,公司将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小鹏不再局限于传统造车业务,而是向更广阔的科技领域进军。

技术研发方面,小鹏汽车的投入已初见成效。公司在AI大模型、算力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正转化为实际的技术成果。即将推出的第二代VLA模型参数量较前代提升10倍,预计将智能驾驶体验推向新高度。何小鹏透露,该模型计划在12月底开放用户体验,并于2026年第一季度向特定车型推送。

值得关注的是,小鹏采取了开放共赢的技术路线。公司宣布第二代VLA模型将向全球合作伙伴开源,大众汽车将成为首个客户。同时,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也获得大众定点,双方合作车型预计2026年初量产。这种开放策略不仅加速技术商业化,还能通过授权收入反哺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在具体应用场景上,小鹏将重点布局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两大领域。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在中国启动试运营。与行业常规方案不同,小鹏的Robotaxi方案不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有望显著降低成本,提升部署效率。

人形机器人业务同样进展显著,新一代IRON机器人凭借拟人化的形态和步态引发关注,采用物理世界模型驱动技术,预计2026年底实现量产。何小鹏对该领域寄予厚望,认为“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比汽车更大”,并设定了2030年销量超百万台的目标。

“小鹏正在复制特斯拉的进化路径,但走得更激进。”王坤表示,“物理AI的定位本质上是要做智能世界的构建者,这已经远超传统车企范畴。”他认为,将AI大模型、芯片、机器人业务整合成统一技术体系,显示出小鹏希望建立类似苹果的软硬一体化生态。

此外,小鹏的海外市场拓展也在加速推进。今年第三季度,小鹏相继进入瑞士、奥地利等12个国家市场,9月海外月销量首次突破5000辆。此外,公司与麦格纳合作的欧洲工厂已启动本地化生产,首批G6、G9车型顺利下线。何小鹏透露,2026年还将面向海外推出三款新车型,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展望未来,小鹏对第四季度业绩持乐观态度,预计交付量将达12.5万—13.2万台,总收入215亿—230亿元,并有望实现盈亏平衡。何小鹏表示,公司正处在市场扩张的早期阶段,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加速推进,将助力小鹏成为全球物理AI领域的引领者。

王坤认为,小鹏汽车的三季度财报展现出一家成长型企业的典型特征,在保持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加大未来技术布局。随着“一车双能”战略的推进和AI技术体系的完善,小鹏正在构建超越传统造车业务的新增长曲线。然而,如何在扩张过程中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仍是公司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