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手握丰富的数字资产,B站与字节、快手相比,似乎把AI当作修复与强化生态的工具,而非新的战场。
在各大内容社区平台中,B站手握丰富的原生数字资产,在AI布局上的策略较为保守。外界观察,与字节、快手等通过强力投入AI,参与到AI的军备竞赛不同,B站将AI更多视为辅助工具,主要用来巩固其创作者生态、提高广告变现能力,而非参与大规模AI技术竞争。
这一策略背后,反映的是B站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随着生态增速放缓、UP主商业化变现遭遇多重挑战,如何利用AI激活创作者生态、增强内容供给和广告效率,成为B站首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B站正试图通过AI,稳住并放大其最核心的资产:创作者、内容生态与年轻用户。
B站在AI上的保守节奏,似乎是一种取舍权衡。它与字节、快手的基因不同,字节和快手本质上是算法和技术驱动型公司,而B站的核心基因是社区、内容、创作者生态,其AI研发团队规模、预算、工程文化、算力储备,都很难与抖快匹敌。因此,B站或以更谨慎、相对收缩的方式,把AI当作修复与强化生态的工具,而非新的战场。
01
AI在B站上变成了“科普内容”
打开B站,你会明显感受到其“AI浓度”不可谓不深,但尴尬的是,它似乎并不是AI技术的直接竞争者,而更像是AI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全球公司纷纷加入大模型竞赛的背景下,B站并没有参与大模型军备竞赛,而是先将AI做成了“内容”。
B站董事长陈睿在不久前的财报会透露,今年第三季度B站AI相关内容每月有超8000万用户观看。即便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当一众大谈AI改变生产效率的声音中,陈睿仍在强调,“优质内容真正最大的共性在于创作者。”
这背后,是其日益严峻的生态压力。
2025年4月,一场UP主“停更潮”震动社区:265万粉丝的@怪异君、385万粉丝的@靠脸吃饭的徐大王等头部创作者相继宣布停更,原因直指“收入下滑”。更尴尬的是,同期B站给UP主的分成却上涨了19%——这证明简单地“撒钱”未能挽留人才,创作热情与商业回报之间的裂痕仍在扩大。
随着创作者的流失,一些内容阀门在悄悄松动:类似妙界、小鹿、谷雨等一系列“B站老金主”反复出现在各路UP主的“恰饭”视频里,商业化气息变得更浓;而一些网友半夜打开B站,能看到封面有“挑逗”意味的视频直播出现在推荐流首页。
面对挑战,B站尝试突破“二次元”之外的圈层。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推动AI知识、科普、教育内容,出现了像“图灵的猫”、“跟着李沐学AI”这样的AI科普UP主。
B站在财报和各大会上披露的信息,AI内容已成为其增长最快的科技品类,播放时长同比增长61%,日均投稿量同比增长45%,全网AI粉丝量排名前十的创作者均来自B站。
02
AI工具链处于追赶阶段
除了内容生态,如何服务好创作者这一核心资产,是各大社区平台的关键任务。面对如今算法为王的时代,降低创作门槛与提升内容变现价值,是关键命题。
B站在创作端推出了“急救包”。2025年7月,B站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其中“代号H”AI工具成为焦点。它能让创作者通过文案或音频输入,在6分钟内将千字内容转化为视频,未来有望缩短至3分钟。该工具目前内测中。
在此之前,2024年B站推出“必剪Studio”内测版本,核心功能是数字分身定制。UP主提交30分钟音频,上传真人视频就可以打造1:1数字分身;2025年新增虚拟主播形象定制等。不过,必剪Studio目前也处于内测阶段。
在商业化变现上,B站于今年4月推出数据洞察智能体 InsightAgent,帮助品牌在投前洞察、达人匹配、创意生成到投后复盘的全链路提效,已落地应用。而与之结合的B小程序则处于内测阶段,主要面向游戏领域客户内测,提供新的变现路径。
在B站第二季度财报及高管电话会议中披露的数据,强调了AI工具链的贡献。2025年第二季度,B站广告收入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20%。超30%的开屏广告、10%的新广告标题由AI生成;30%的效果广告消耗来自AIGC创意;AI类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400%;广告客户数同比增长超20%。
同时,B站游戏收入达16.1亿元,同比增长60%,也与AI技术提升投放效率和用户体验相关。
不过,相比快手在2025年3月上线的AI广告优化系统、字节在二季度实现的AI广告创意生成工具商业化,B站的AI广告工具在功能和商业化落地上仍显滞后。
03
自研模型选择“动漫”细分赛道
B站自研大模型的方向,与快手、字节不同,目前聚焦在“动漫”生成上。
此前,在2024年6月,快手推出文生视频模型“可灵”,成为继OpenAI于同年2月演示Sora模型之后,首个在国内真正对外提供文生视频服务的企业。字节则于2025年5月推出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其生成效果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如今两家已成为国内AI视频领域的主力军。
相较而言,在2025年5月,B站推出动画视频生成模型Index-AniSora,并将其开源,并提出首个专为二次元视频生成打造的强化学习技术框架,以及3万条人工标注的动漫视频奖励数据集。根据相关报道,模型由B站智能创作技术团队负责人蒋宇东团队主导。
B站的Index-AniSora针对动漫内容优化,而快手“可灵”追求电影真实感,字节“Seedance”则追求速度和功能全面性,后两者均未开源,服务于自身生态,并对外提供服务。
与字节、快手重金投入视频大模型不同,据Donews报道,原快手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加盟B站仅3个月就闪电离职,核心在于B站与张迪之间的诉求存在分歧,B站希望引入一位AI精英,能够像meta那样,通过AI技术将广告效率提升20%,而张迪的专长主要集中在基础模型研发及ToC的模型应用上。这也引发了B站在底层技术研发上投入问题的讨论。
04
为什么比快手字节慢半拍?
与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相比,B站在AI投入上的节奏,显得要慢半拍。这其中有三个较为核心的因素:
其一,平台生态与内容逻辑的本质差异。抖音、快手这类门槛低、大众参与度高的平台,一个爆款AI视频模板就能瞬时风靡全站。它们天然需要 “大规模可复制” 的创意工具,以实现内容的 “病毒式传播”,强化平台 “造神”“出梗” 的能力,完美匹配其短平快、大规模、生命周期短的内容生态。因此,抖快加大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模型投入,与其平台生态吻合。
但硬币之背面,是广泛应用AI带来的同质化风险。当创作者们普遍用同一套AI模板、素材库,内容风格极易趋同。这在日活破数亿的抖快而言不成问题,毕竟池宽水深,同质化风险可以被“量”所稀释,用户容忍度也更高。
而B站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中长视频的创作门槛更高,UP主投入更大,用户对内容原创性与风格辨识度也更敏感。一旦大量UP主依赖AI创作内容,用户社区很容易“AI味太冲”,并反噬社区氛围,削弱B站最核心的竞争力—— “UP主原创性”。
加之B站的商业模式,更依赖粉丝粘性、优质创作者与用户观看时长,遵循 “质量逻辑” 而非 “产量逻辑”。为了不失去自身“圈层差异化”,“社区文化氛围”,再叠加其“工具即服务”、“变现”的闭环上尚未成熟,使其AI投入看起来更是“不得不”,而不是“主动为之”。
其二,平台基因与资源储备的差距。字节和快手本质上都是算法和技术驱动型公司,内部有较为充足的预算、人才和基础设施, 信奉技术增长路线,对模型技术有追求,也具备工程文化。 而B站的核心基因并非技术主导,而是社区、内容、创作者生态。其AI研发团队规模、预算、工程文化、算力储备,都很难与抖快匹敌。
因此,与其在AI上投入巨量资源,B站更愿意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内容生态”、“社区文化”、“会员付费”和“IP扩展”上。这些方向凸显着平台差异化,也直接关系着其未来的商业化延展空间。陈睿称,在B站观看AI相关内容的用户中,95后占比超过80%。而年轻用户对AI技术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热情,对B站的长期发展更有利。
其三,技术难度与资源投入的权衡。中长视频对AI技术的要求更复杂、难度更高。同时,虽然B站资金不匮乏,但相比于快手、字节的储备要薄弱,在AI技术和模型方向的大规模投入上也显得较为保守。
本质上,B站当下在AI上的保守节奏,是在自身基因、商业模式、生态结构、资源能力与外部竞争压力的多重约束下,做出的“自救式防御”选择,核心是为了守住自身的圈层差异化并寻找适当的突破口。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