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郭谨一退位,资本大佬黎辉掌权,500亿瑞幸走出财务造假风波谋二度上市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问道商业 时间:2025-11-20 12:07:39

在中国商业史上,卖咖啡的瑞幸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创立到上市仅用18个月,刷新中概股最快IPO纪录,却因财务造假黯然退市(转至美股粉单市场),跌落神坛后。此后,又靠“酱香拿铁”强行出圈,并凭借“9快9”杀出重围。

而后在2023年6月先于同业达成万店KPI、营收规模碾压星巴克中国……

瑞幸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极具戏剧性的争议与挑战、希望与转折。

近日,瑞幸再爆大动作:联合创始人兼CEO郭谨一在2025年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透露,公司正推动回归美国主板上市。

一轮新的资本游戏,就此开启!

资本大佬回归与权杖交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瑞幸启动二次上市,不是没有踪迹可寻。

将视线撤回到今年4月,瑞幸宣布了一项重要高管人事变动:郭谨一不再担任董事长,但将继续出任CEO及董事;而新董事长的位置,由公司最大股东——大钲资本的董事长黎辉接任。

彼时,针对换帅及何时重返主板的考量,瑞幸不予置评。但外界普遍解读,瑞幸此举表象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决策效率和战略执行力,实则是为回归主流资本市场铺路。

事实上,新董事长黎辉并非空降,他所代表的大钲资本与瑞幸渊源颇深。

天眼查显示,早于2019年瑞幸赴美上市前,大钲资本就通过两轮投资成为公司最大的外部投资机构,并担任董事一职。

2020年4月2日,在对冲基金浑水递交的扎实证据面前,瑞幸被迫自爆,即震惊全球的财务造假丑闻,涉及虚增交易额22亿元,公司股价一夜暴跌75%,市值蒸发300亿元。

同年7月,瑞幸罢免了董事长陆正耀。蹊跷在于,除陆正耀被解除了董事长一职,担任董事职务的黎辉也被拿下了。

这其实不难理解。实际上,黎辉在瑞幸中扮演的角色,早已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投资人。黎辉不仅是瑞幸最早和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者,更深度参与了公司的商业模式构建、多轮融资以及最终上市全过程。

黎辉与瑞幸董事长陆正耀更是相识超过十年,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业内一度认为,黎辉被是与陆正耀走得最近的投资人。

此后,郭谨一成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瑞幸内部进行了多轮调整,并在2020年底同意支付1.8亿美元罚款,与SEC达成和解。

2022年初,大钲资本卷土从来,它牵头的买方团完成了对瑞幸3.8亿股A类普通股的购买。交易结束后,大钲资本持有瑞幸超30%的股权,投票权过半,坐上控股股东席位。

这意味着,大钲资本全面控制瑞幸。自此,瑞幸开启了激进的 “市占率优先” 打法,并毅然打响9.9元“价格战”。

2023年初,库迪推出“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以9.9元促销70余款产品,引发行业关注;瑞幸紧跟着上线“万店同庆”活动,将优惠券发放范围扩大至所有门店。

二者你来我往,互不相让,1.8折券、1元券、8.8元任饮券……也迫使幸运咖、Seesaw、星巴克、奈雪等竞争友加入,战况愈发焦灼。

但“价格战”具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点,这让原本在2022年首尝赚钱甜头的瑞幸,再次回到“失血”的老路。

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瑞幸斩获营收62.781亿元,同比增长41.5%,但因为营业利润率骤降至-1%,最终录得净亏损8320万元。对比上年同期,瑞幸营业利润率15.3%,净盈利约5.65亿元。

数据瑞幸财报等

不过,经过这一轮“价格战”,瑞幸至少占据了规模优势:率先到达万店“里程碑”,并于2024年7月开业第20000家门店——北京中关村在握旗舰店;2024年月均交易客户数达到6,969万,较2023年猛增48.5%。

一边是承压的业绩,一边是体量加持下的话语权,权衡利弊,瑞幸在2024年悄然调整竞争策略:逐步退出“价格战”,收紧乃至取消9.9元优惠券的适用品类,对部分产品提价。

转向的成效得到了数据的印证,2025年一季度,瑞幸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总净收入88.65亿元,同比增长41.2%;GAAP营业利润“由负转正”,达7.37亿元;门店总数突破2.4万家,稳居国内连锁咖啡品牌榜首。

与盈喜同步,瑞幸也迎来了新的掌舵者——大钲资本。

一定程度上,瑞幸是在最好的时刻,即商业维度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后,将权杖交由更合适的人选。而由资本大佬黎辉接棒“救世主”郭谨一,前者的直接下场操盘,或许已经暗示了瑞幸接下来的使命与动向。

重返纳斯达克,瑞幸要打一场硬仗

凭借着高性价比、高频上新、规模扩张、联名营销的“多板斧”,瑞幸不仅成功复活,还演绎了一出“绝地反杀”。

图源:瑞幸咖啡小红书账号

今年上半年,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212.24亿元,同比增长44.6%;净利润则为17.76亿元,同比增长125.4%。11月17日晚,瑞幸咖啡发的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净收入为152.87亿元,同比增长50.2%;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7%至12.78亿元。

粗略算下来,2025年前三季度,瑞幸总净收入约365亿元,净利润约30亿元。展望2025全年,瑞幸总净收入大概率突破500亿大关。

2020年,瑞幸只有4000多家门店,如今瑞幸门店总数已突破2.9万家,第三季度新增近3000家。

500亿收入体量,加上近3万家门店,这是中国最大连锁咖啡品牌重返纳斯达克的底气。

但针对瑞幸的情况,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郭谨一曾表示:“我们重塑了求真务实的企业价值观,重新打造了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彻底完成了切割,实现了瑞幸涅槃重生。可以负责任地说,今天的瑞幸,除了还保留原来的名字外,已经成长蜕变成为一家全新的企业。”

黎辉也在《中国企业家》访谈中对瑞幸翻盘中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几一点:重塑公司治理机制,从家族式企业转型到现代企业。

两位言下之意,瑞幸已经和过往财务造假事件做了彻底的历史切割。

但问题是,市场会认同这种“切割”吗?

有投行人士直言不讳:“财务造假事件的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对中介机构和投资者来说,这仍然是一道现实的伤疤,短期内很难祛除。”

在他看来,瑞幸面临的不只是商业维度的考验,更是信用和信心层面的挑战,能否赢得头部会计事务所的背书至关重要。

换言之,业务可以重塑,业绩可以修复,门店可以开了关、关了开,但信任的重建需要更长时间。 再次锚定纳斯达克后,如何让投资者相信“这次的瑞幸真的不一样”,大概率比交出亮眼的报表更具难度。

此外,瑞幸的开店速度正在放缓。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瑞幸的门店总数为26206家,环比仅增长8.8%。其中,国内门店总数26117家。

2024年,瑞幸新开门店总数为‌6092家,相较‌2023年的6840家,减少约11%。

数据瑞幸财报等

瑞幸并非个例,据公开报道,2024年以来,诸如库迪、星巴克、沪咖、M Stand等,咖啡赛道约八成选手都选择控制开店节奏。

这一变化折射出,行业似乎已经走到了拐点,市场趋于饱和化。

背后,因无孔不入地加密门店和过度内卷,所滋生的种种弊端正在显现。

2025年二季度,瑞幸向联营门店销售材料的收入为17.513亿元,平摊到每家门店头上为18.96万元,相较上年同期的13.558亿元、19.64万元,后项指标下滑3.46%。

这亦从侧面反映出,其单个门店销量提升可能遭遇瓶颈,规模驱动的老路子或已到头。

极海品牌监测曾调研得出,瑞幸有近一半的门店在500米内有邻居,平均最短距离仅403米,致使单店销量被分流。

晚点LatePost援引久谦中台的观点,瑞幸预计未来开店增速将放慢,因为加盟商门店利润承压。扩张过快也导致部分门店位置、人群结构不佳,从而拖累盈利状况。

于瑞幸而言,如何捅破头顶的”天花板“,并讲好“长坡厚雪”的故事,以及“肌肉型”的高质量发展,同样是闯关纳斯达克路上的“拦路虎”。

资本再入局,瑞幸进入2.0时代

为了捅破头顶的”天花板“,并讲好“长坡厚雪”的故事,瑞幸当下正在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去往国外淘增量。

财报显示,截至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瑞幸海外门店已达89家,版图覆盖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形成“新加坡直营+马来西亚加盟+香港精品化”的亚太铁三角,并以纽约为跳板试水美国市场。

简单解释,新加坡作为出海“试验田”和“根据地”,承担模式验证与品牌高地职能;马来西亚以地区代理/特许经营“跑马圈地”;美国首店选址于纽约曼哈顿黄金地段,于2025年6月30日在迎客,走中高端与数字化并行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市场,瑞幸放弃了国内的“9.9元”极致低价策略,部分产品定价对标甚至略高于星巴克,以期树立品质形象并摊平高昂成本。

至于出海效果,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启动二次上市,自然也有为后续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补充“弹药”——募集资金的考虑。

另一方面,黎辉本人也在积极行动中。

公开报道称,大钲资本正在评估对可口可乐旗下 Costa Coffee提出收购要约,尚未确定是独立竞标还是联合瑞幸参与,相关讨论仍处于初步阶段。

图源:Costa Coffee官网

有知情人士透露,黎辉此前也“盯”上星巴克中国业务,可惜未能如愿。如今,Costa折价出售,对于其团队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会。

一旦黎辉拿下Costa,即在欧美核心咖啡市场又获得一张入场券,其与瑞幸协同配合,将拥有可观的想象空间。这是抬升估值的捷径,也是资本乐意看到的。

财报显示,瑞幸2024年营收接近350亿元;截至11月15日,瑞幸在美股粉单市场的总市值超过107亿美元。

此番黎辉卷土重来,并推动对Costa Coffee的竞购,某种意义上,标志着瑞幸正式迈入由资本驱动的2.0时代。

黎辉曾任职高盛、摩根士丹利,主导过北京大唐、亚信科技、神州租车等多个上市项目,资本运作经验丰富。

竞购Costa的举措,与资本寻求快速切入成熟市场、利用资源整合实现价值跃迁的逻辑高度契合——与其从零开始自建网络,不如以逸待劳,直接花钱买一个拥有完善供应链、成熟品牌认知和稳定客群的现成体系。

一言蔽之,无论最后Costa花落谁家,瑞幸以资本为杠杆撬动全球市场的2.0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大钲资本曾在2020年1月,也就是瑞幸财务造假坐实前,大手笔减持公司股份并套现2.3亿美元;而在浑水做空后,大钲资本迅速切断了与相关调查公司(汇生咨询)的联系。

就瑞幸当年的欺诈行为,迄今未有确凿词证和物证证明大钲资本是否提前知晓了财务造假。换言之,在瑞幸主演的这起给所有中概股抹黑的“迷雾”剧中,大钲资本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尚不清晰。

而作为“救世主”的郭谨一,在将瑞幸推至全球第一咖啡新高度后,却躬身退居2号位。市场在为郭谨一唏嘘不已之时,再次深刻感受到了资本的巨大力量。

但在以高度谨慎和警惕著称的华尔街眼中,资本在关键时刻的特殊举动,就已构成了一种需要持续审视的商业行为,其背后的动机与未言明的信息,足以影响市场对有关各方的信任判断。

标签: 瑞幸 资本 门店 黎辉 市场 咖啡 郭谨 公司 上市 品牌 中国 财务 大佬 董事长 财报 马来西亚 企业 美国 二度 规模 星巴克 纽约 风波 全球 部分 新加坡 净收入 纳斯达克 产品 时代 掌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