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造车不如造机器人?小鹏汽车立志成为具身智能公司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刘敏 刻度财经 时间:2025-11-20 13:55:22
 销量、收入、毛利率均再创新高,但依旧没能扭亏为盈

出品|刻度财经

成立10年,亏损10年。

曾代表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已经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各自驶向了不同方向,蔚来已经游荡在生死边缘,小鹏和理想目前仍位居第一梯队。

不过即便如此,小鹏的日子依旧不算好过。从2015年成立至今,该公司已经亏损了10年。

《刻度财经》翻看小鹏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得知,小鹏汽车总营收为人民币203.8亿元,同比大增101.8%,环比增长11.5%,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为-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元大幅缩窄,但仍然未能实现盈利。

图源:小鹏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其中,在小鹏G7和小鹏P7两大新品的销量推动下,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总交付量为116007台,同比增长149.3%,为单季度交付量最高。公司汽车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80.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88.0亿元上升105.3%,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168.8亿元上升6.9%。

服务及其他收入为人民币23.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13.1亿元上升78.1%,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13.9亿元上升67.3%。增长主要源于售后服务收入增长以及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技术研发服务收入增长。

图源:小鹏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分业务看,汽车毛利率为13.1%,2024年同期为8.6%,但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14.3%微降;服务及其他利润率为74.6%,同比环比均实现增长(2024年同期为60.1%,2025年第二季度为53.6%)。

然而,成本压缩的同时,费用却在不断上涨。

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的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为人民币24.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15.0%,主要用于向特许经营店支付佣金以及广告营销。

研发开支为24.3亿元,同比增长48.7%,环比增长10.1%,主要用于新车型及技术开发。涉及智能驾驶与Robotaxi、人形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

图源:小鹏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此同时,关联公司小鹏汇天在飞行汽车领域的研发持续推进,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相关技术落地与产品迭代,全球首个飞行汽车现代化流水线工厂进入试产阶段。

截至目前,小鹏汇天与敦煌合作推出低空旅游线路,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收到4000个订单。人形机器人IRON则已经与宝钢达成合作,即将开展工业巡检、物料搬运等实用场景测试。

当前,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生态能力的较量,而具身智能正是连接汽车、机器人、低空出行等场景的核心纽带。

对于小鹏而言,转型具身智能公司的意义,不仅在于开辟新的增长曲线,更在于抢占未来智能产业的生态入口。

但这并不容易。在这个领域,小鹏正面临着赛道拥挤与长期投入的压力。

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Optimus已抢先在2025年启动L2级机器人量产,优必选WalkerS1更早于2024年实现L1级落地,小鹏2026年的量产计划已处于追赶态势,且特斯拉在自由度数量、成本控制上仍具优势。

更关键的是资源消耗的持续性,具身智能涵盖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何小鹏曾提及人形机器人需投入500亿-1000亿元,而小鹏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已达41.9亿元,同比增长48.6%。

尽管当前现金储备尚充足,但汽车业务仍需持续投入应对行业价格战,如何在核心业务与前沿布局间分配资源,避免顾此失彼,成为战略执行的重要考验。

逃离内卷环境,大力布局海外

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小鹏都不想局限于国内市场。

从2025年第三季度首次进入瑞士、奥地利等12个欧亚市场,到印尼CKD工厂与奥地利麦格纳工厂双线推进本地化生产,这家新势力车企的海外战略已从试探性布局转向系统性深耕。

数据显示,小鹏今年前三季度海外累计交付量达2.97万辆,同比增长125%,9月单月海外销量首次突破5000台,在丹麦、挪威等10个国家位列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图源:小鹏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管理层提出的2027年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5年海外销量占比50%目标,意味着未来十年需维持年均翻倍以上的海外增速,这对供应链弹性与本地化运营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更深层次看,小鹏的全球化本质是技术价值观的输出。图灵AI智驾、800V高压平台、人形机器人IRON等技术储备,被包装成跨越汽车产业的AI闭环系统,试图在海外市场构建科技公司而非汽车制造商的认知。

前保时捷设计总监加盟、与大众战略合作的技术背书,都在强化这一定位。但问题在于,欧洲市场对数据安全、软件本土化的监管日趋严格,小鹏能否将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经验平移至海外,既考验技术适配能力,更涉及合规风险。

小鹏的海外故事,是一场以技术豪赌换取市场时间的竞赛。它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径,在成熟市场正面竞争,在新兴市场重资产投入,既不愿放弃品牌溢价,又必须追求规模效应。

这种既要又要的战略,在资本充裕时可行,但一旦市场遇冷或竞争加剧,其脆弱的平衡可能被打破。能否在2026年增程式车型大规模上市前,在欧洲与东南亚建立起可持续的本地化生态,将是决定这场全球化征程成败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