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晨 Jay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英伟达业绩再超预期!一扫持续数周的“AI泡沫”阴霾。
财报于美股盘后发布,在收盘上涨2.85%的基础上盘后再飙升超过5%。
带着全行业股票一起止跌反弹,英伟达云计算亲儿子Coreweave盘后上涨超过10%。

在电话会议上黄仁勋高调宣称Blackwell架构芯片“销量爆表”,云端GPU已售罄。
甚至直接驳斥了“AI泡沫论”:
关于人工智能泡沫的说法很多,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情况截然不同。

震惊华尔街的成绩单
在众多投资者愈发担忧AI泡沫之际,英伟达这份第三季度财报,可谓让华尔街看得瞠目结舌。

营收达到创纪录的570亿美元,远超分析师此前预期的552亿美元,同比大增62%,环比增长22%。
净利润高达319亿美元,同比暴涨65%。
每股收益(EPS)为1.30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25美元。
除此之外,鉴于此前英伟达拿下的多张算力订单,许多投资者认为,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演进下去。
而英伟达官方的态度则更加自信——公司预计,明年第四季度营收有望突破600亿美元大关,达到650亿美元。
太猛了,实在太猛了……

所以,老黄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大道至简,英伟达的基本盘足够扎实。
眼下,英伟达的商业大厦主要由四棵大树支撑:数据中心、游戏、专业可视化和汽车。
而这四棵大树,正在同时、迅猛地向上生长。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业务,英伟达大厦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在AI浪潮持续涌入的背景下,正是这一板块硬生生托起了如今市值高达5万亿美元的科技巨舰。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数据中心收入创下5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25%。
这一板块又可进一步拆分为两部分:数据中心计算与网络业务。
一方面,数据中心计算业务收入达到4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27%。
这是英伟达核心GPU及系统平台的主战场,受益于Blackwell架构的放量与大模型训练需求的升级。
另一方面,网络业务增长同样凌厉,收入达到82亿美元,同比增长162%,环比增长13%。
长期来看,该业务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NVlink计算架构在GB200与GB300系统中的推出和普及;短期内,则由XDR InfiniBand、NVlink™以及AI解决方案用以太网产品的出货增长所推动。
游戏业务:
英伟达的“立业之本”。在早期,游戏业务不仅是英伟达的镇家之宝,也是全球GPU市场最核心的需求来源。
可以说,没有游戏业务,就没有今天的英伟达。
财报显示,受益于市场对Blackwell架构及高端GPU需求的持续旺盛,第三季度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
不过,随着假日季的临近以及渠道库存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短期出货节奏有所放缓,导致环比微降1%。
专业可视化:
英伟达在工业与企业级图形计算领域的“隐形支柱”,包含一整套面向高端设计、工程仿真与数字孪生的GPU与软件生态系统。
它服务的,是那些对图形精度、系统稳定性和物理仿真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专业行业,比如工程、制造、能源、科研……
第三季度,专业可视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26%。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新一代DGX Spar平台的推出,以及基于Blackwell架构产品的持续放量。
汽车业务:
汽车业务的逻辑,是把GPU、SoC、自动驾驶算法、仿真平台乃至AI训练体系全部打包成统一解决方案,让车企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智能汽车。
作为AI跨入物理世界的重要入口之一,尽管汽车业务暂时规模不大,但极有潜力成为英伟达商业帝国的第二根支柱。
借老黄的话说,叫「零亿美元市场」。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主要得益于英伟达自动驾驶平台在全球车企中的持续普及。
不过,英伟达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有所回落,为73.6%。
公司CFO解释称,这一下降主要源于业务结构的变化——公司正从高毛利的Hopper HGX系统,全面转型为提供Blackwell全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事实上,早在去年春天,英伟达就已开始推进Blackwell产品线。
这一背景是:随着AI模型规模不断膨胀,Hopper的计算速度与能效已逼近物理极限。
为此,英伟达从系统层面重新设计,对互连架构、封装方式、内存域及能耗效率进行了多项升级,打造出全新的Blackwell 架构。
如今,Blackwell Ultra已成为公司在各类客户中的主力架构,而早期版本的Blackwell仍维持着强劲需求。
但与单纯卖卡的Hopper逻辑不同的是,Blackwell属于典型的系统集成型业务:覆盖机架、供电、散热、布线、测试、部署等完整环节,价值链中包含大量低毛利硬件与工程服务。
因此,即便整体营收飙升,毛利率依然会被摊薄。但这也在此前市场预期的74%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Blackwell带动英伟达整体业务全面爆发的同时,中国特供的H20在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微乎其微。
这一数字,也从侧面印证了老黄在过去几个月中多次流露出的对中国市场的担忧。
然而,即便在中国市场份额几乎归零的情况下,英伟达依然交出了一份令华尔街震惊的季度成绩单。
在这针强心剂强心剂的加持下,英伟达股价不仅自己在尾盘阶段一度上涨逾5%,甚至直接带动整个科技板块同步走高——
其AI算力合作伙伴、被称为“英伟达亲儿子”的CoreWeave在盘后交易中大涨超过10%,同行Nebius Group NV股价同样上涨逾8%。

看来,即便真的有泡沫,老黄也从这个泡沫中给大家炼出真金来了。
黄仁勋无视「AI泡沫」
在英伟达本次财报发布前,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情绪持续发酵。
最近几周,大型科技股普遍遭到抛售,投资者担心企业在AI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资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
软银孙正义清仓英伟达套现58亿美元,以及电影《大空头》的原型Michael Burry公开做空英伟达的持仓两个明星投资人的动作更是加剧了紧张情绪。
在这样的关键节点,英伟达三季度财报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除了三季度业绩超预期外,更关键的是英伟达对第四季度给出了极为乐观的业绩指引,预计营收将达到650亿美元(上下浮动2%),远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测的616.6亿至621亿美元。
这代表AI算力需求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仍在加速,有效缓解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尽管英伟达的业绩暂时驱散了阴霾,但关于AI投资热潮可持续性的辩论并未就此终结。
乐观者认为本轮本轮AI浪潮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有本质区别,高估值背后有利润增长作为支撑,英伟达作为算力“卖水人”的业绩证是最好的背书。
悲观者认为潜在风险依然没有释放:
首先是担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增长不可持续,也就是数据中心建设和芯片采购总会有个上限。
这种担忧又被月初微软CEO称大量AI芯片因缺电吃灰的言论所印证。除了电力外,土地、水资源等物理世界的瓶颈都可能会限制数据中心扩张的速度。
最后就是AI公司之间“循环投资”引发的争议,也就是英伟达向AI公司投资,这些公司再用融资回头购买其GPU,形成一种夸大需求的循环收入模式,业绩向好里面也可能存在水分。

那么这次争论中最大的主角黄仁勋如何回应这些观点呢?
他将当前市场状况描述为“AI的良性循环”:AI生态系统正快速扩张,覆盖更多行业和国家,无论是模型训练还是推理,计算需求都在呈指数级增长。
在解释形成这种良性循环,让AI行业持续增长的的原因时,他引用了《瞬息全宇宙》电影片名:
人工智能正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同时做到这一切。(AI is going everywhere, doing everything, all at once.)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