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水稻,大家基本都是凭经验。现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教我们学会看数据,数据和经验一样重要。”近日,在“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的实地考察评审现场,重庆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飞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这样谈道。他说,“科技小院给梁平水稻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农户增收,还有更科学的标准化流程。”
![]()
科技小院的老师向张福锁院士介绍工作进展。
院士专家齐发问,科技小院成“答辩现场”
当天,张福锁院士等多位专家现场把脉,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参加“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参赛项目“西南地区粮油产业‘智创富农’模式”实地考察打分。
专家实地评审、打分,是科技小院大赛举办以来的第一次。院士专家团围绕科技小院运行管理与团队协作、项目时效与可持续性、合作和服务对象反馈与社会影响这三大维度,通过现场考察和现场提问进行打分评价。
“这一年多来,在小院的学习和工作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和农户交流沟通,他们不听你的怎么办?”“在农户家里吃饭时一起喝过酒吗?”……院士专家的种种提问让现场不时有轻松的笑声,也有沉着冷静的应对。
同学们的回答时而得到专家们满意的点赞,时而给出更深切的追问。近一个多小时的现场“答辩”,让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收获匪浅,也让院士专家团的专家们感触颇深。
打分环节结束后,张福锁院士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小院的老师也经常给我汇报工作进展,甚至咱们小院培育种植的大米我也吃过。今天来到现场,我心里更踏实了,他们的工作很扎实,也非常有意义。”
谈及刚才的现场打分环节,张福锁院士说,专家团的老师们提问甚至有些“尖刻”,但学生们的答案令人满意,“同学们都在真心实意帮助村里的每一位种植户。那颗为农户时刻着想的心,是你们收获的最大财富。”
![]()
小院师生和农户同吃住、共生产。
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种植户也学会看数据
一直以来,梁平有着“巴蜀粮仓”之美誉。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位于梁平区安胜镇,这里和梁平区的大多数村镇一样,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水稻生长的好地方。
为院士专家团做汇报的王至硕是西南大学自然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和其他六名同学常驻小院。这个老家在山东,喜欢吃大馒头的小伙子,现在整天和水稻打交道,“去年三月刚来小院的时候,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条件艰苦。当时冬季刚过,看着一望无际的闲田,多少有点迷茫。”
四月份开始水稻种植,王至硕和老师同学一起进农家、下农田,围绕“梁平稻”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入调研。“我们走了梁平十五个村镇,发现当地水稻种植品种普遍比较杂乱,肥料的利用率比较低。”
这些问题,对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合作社更显重要。种植户罗先华的田间地头,成了科技小院同学们的据点。“他种植了上千亩水稻,虽然规模大、产量也不错,但我们了解到他每亩净收入只有74元。”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分析,王至硕和科技小院的同学给罗先华的种植合作社开出了药方:品种单一、没有多元化产品,含氮量高的传统肥料容易倒伏、影响产量还对环境不友好。
又一个种植季开始了,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帮助罗先华开始落实调整计划:增加可以加工米粉和米线的高品质水稻品种、采用小院专利侧深一次性施肥技术;在水稻生长期,特别选择了易吸收、微量元素含量高的纳米铁锌肥。一季下来,罗先华千亩规模的水稻不仅提高了产量,稻谷的品质也大幅提升,每亩利润提高到280元。
看得见的变化,让科技小院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和种植户都来“求医问诊”。
重庆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飞告诉记者,利润和收入的提升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大规模的种植户来说,科技小院的技术输送和更精准的数据让我们更有底气。旋耕、开沟、播种、施肥一体化的种植流程,有全方位以数据为考量的指导。同时,科技小院给我们规模化生产制定了具体的标准,这对稻米品质的保障和种植效率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随着工作研究持续深入,科技小院正在通过社会化组织,把实用的农业知识送给更多种植户。“科技小院的助力,让我的投入和成本减少了20%,产量增加至少20%。”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的蒋丽英表示。
![]()
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是小院师生的工作日常。
以大赛促实践,探寻科技兴农最优路径
这场大赛,让更多人对“科技兴农”生动实践有了更深入了解。
今年5月,“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正式启动,全国247支队伍报名参加。经过资格审查、初赛和五场组别赛的角逐,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和其他28个科技小院开始迎来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实地考察,最终将有22支队伍晋级全国赛。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谈道,科技小院深入乡村一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支持科技小院大赛这种形式,助力高校农业研究生扎根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服务和技术物质支撑,这是我们支持科技小院大赛的初衷,也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动力。”
以“解民生、治学问”为主题,这场大赛正在让更多的农业人才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和种植户同吃住、共生产。以赛促建、以赛兴农、以赛励才,正如张福锁院士所言:“通过科技小院这样一个平台,以大赛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实现老白姓的增产增收,让乡村振兴的政策真正落到老百姓的地里、家里,变成老百姓的实惠,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游新闻记者 杨昕华 摄影报道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