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老祖宗”的星空长啥样?西方是 “空中动物园”,中国则有“天上帝国”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0 14:12:38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可能首先会想起星座。在当今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中,有3/4以动物或器物命名,这些星座构成了一片“空中动物园”。

中国的星官体系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那是一个完整的天上王朝,有皇帝、有宫殿、有市场、有军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体现。

《漫步中国星空》便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套古老的星空体系。书中的全天星图及四季星图,不仅还原了传统的星官位置,更通过与西方星座体系的对比,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星象的差异。

回到星座这个话题。古希腊星座原型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最早划分星座,古希腊人继承并完善这一体系。 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希腊诗人阿拉图斯将星座写成诗歌《天象诗》,诗中提到了44个星座。到了公元2世纪,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一份包含48个星座的星表。这48个星座基本包括了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附近的较亮星群,被后人称作“托勒密星座”,这也成为现代星座体系的基础。

这些星座的命名和神话传说紧密相连。例如,猎户座、大犬座、英仙座等星座的命名,都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当今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中,还有1/4以人(神)名命名,其余3/4为动物或器物名称。

中国星座将星空视为人间社会的映射,形成“天上帝国”的宇宙观——

以北极星(帝星)为中心,二十八宿划分为四宫,增设中宫,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星座命名体现对秩序、等级的重视。多以人间社会的官职、机构命名,如紫微垣(天帝居所)、太微垣(政府机构)、天市垣(市场)。部分星座以农业相关动物命名(如牛宿、斗宿),但无海洋动物名称,体现农业封建社会的特征。

此外,二者在用途上也有所不同。古希腊星座主要用于占星学,通过星座位置预测个人命运或国家大事。例如,黄道十二星座与出生日期关联,形成现代占星术的基础。中国星座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历法制定,通过观测北极星和北斗星确定季节和时间。例如,根据星宿出没判断农时,或通过异常天象预测社会变动(如《天官书》中记载的“天象与人事对应”)。

事实上,天文观测是人类最早的科学实践之一,其核心需求是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代文明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规律,划分季节、确定农时,直接关系到粮食收成与文明存续。

中国商周时期通过观测“中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恒星位置)制定“四时历”,后发展为阴阳合历的农历,支撑了农业社会的稳定。古埃及根据天狼星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同步)制定历法,确定灌溉与种植周期。

历法的制定直接催生了数学(计算周期)、天文学(观测技术)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哲学(时间观念)、历史学(年代记录)等学科。天文观测促进了地理学(空间认知)、数学(三角测量)、光学(望远镜发明)的进步,并为现代全球定位系统(GPS)奠定了基础。

在人文社科领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道法自然”观念均源于对天文秩序的观察;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将天文异常与政治得失关联,泰勒斯通过观测日食预测自然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本质”,均体现天文对哲学本体的影响。因此,天文观测促进了哲学(宇宙论、认识论)、宗教学(神学)、文学(史诗、神话)的繁荣,并影响了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进入20世纪后,天文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的融合日益紧密,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例如,天体物理学结合物理定律解释恒星演化、黑洞形成,推动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天文生物学通过研究系外行星大气成分,探索生命起源与外星生命的可能性,融合化学、生物学知识;天文信息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海量天文数据,促进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的交叉。

因此,在现代天文学采用国际通用星座体系的今天,重温中国传统的星官系统显得尤为珍贵。

《漫步中国星空》以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为核心,详细阐述四象星宿的命名渊源与天文功能。例如,“七月流火”中的“火”特指心宿二恒星,这一解读将古代农事与星象变化直接对应,展现了天文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历史典故,如尧帝命和叔观察昴星制定历法、二十四节气与星象的关联等,将天文知识融入农业生产、社会制度甚至诗词歌赋中。例如,《步天歌》中“中元北极紫微宫,北极五星在其中”的韵文,既弥补了星图难以流传的缺陷,又让繁难的星空变得平易近人。

从心理学角度说,星空以浩瀚的尺度、璀璨的光点、流动的星云构成极致的视觉奇观。当人仰望银河时,大脑会因处理超常规模的视觉信息而释放多巴胺,产生“巅峰体验”。这种震撼感类似于面对自然奇观(如瀑布、山脉)时的生理反应,能瞬间提升情绪。

如今,“存在性焦虑”常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而星空通过展示宇宙的永恒与个体的短暂,促使人跳出自我中心,获得一种“超越性”的平静。而星空通常出现在远离人造光的黑暗环境中,这种环境本身具有疗愈作用。黑暗能抑制视觉过度刺激,促使大脑进入“默认模式网络”,这一状态与自我反思、创造力提升相关。许多人在星空下会突然产生灵感或解决困惑,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结果。

可以说,星空让人直观感受到“天文时间”(如光年、恒星生命周期)与“人类时间”(如一生、一代)的差异。这种时间尺度的拓展能缓解对短期问题的焦虑。而《漫步中国星空》正是给了我们这些难以见到满天星斗的城市人一种新的视角。



《漫步中国星空》

齐锐 万昊宜 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原标题:《“老祖宗”的星空长啥样?西方是 “空中动物园”,中国则有“天上帝国”》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肖雅文

作者:朱广思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