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苏州金鸡湖到上海北外滩,距离106公里。在扛过夜间接近0℃的低温,迈过柏油、瓷砖、盲道等复杂路况,历经15次电池更换,整整56个小时后,智元机器人远征A2生平第一次在黄浦江边“看”到了朝阳,也创造了人形机器人最远行走距离的世界纪录。
![]()
这场“远征”中,远征A2不依靠人工遥控、全程“零摔倒”、未关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向它颁发了认证证书,确认它全程行走的106.286公里为“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打破纪录的机器人并未对关节、负载或结构做任何针对性强化,是直接从工厂产线下线、交付给客户的“普通人”,显示出智元机器人极强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一点,它标志着机器人已经从高不可攀的实验品,变为了可以批量、稳定交付的工业品。”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说。
百公里行走仅足底橡胶层出现部分磨损
本次挑战自苏州金鸡湖畔著名地标“东方之门”起,中途穿越市区、景区、国道、省道等多种复杂路段。机器人需要应对柏油马路、瓷砖路、桥梁、盲道、坡道及夜间照明不足等多样化地形与环境挑战,也需全程遵守交通规则。
王闯透露,A2在途中遇到了一座很陡的桥梁,坡度在10度以上,这是实验室中没有的地形,机器人凭借自己的能力翻越了它。它还遇到了“红绿灯难题”,在园区中马路宽度是固定的,车辆也少,所以很容易计算出过马路的时间,但在真实场景中,在穿马路时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走到马路中间灯变色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让A2感到很“烧脑”。最危险的是人群中的“好奇宝宝”,有人会突然刹车,这对机器人的避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敢于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基于远征A2在实验室中的良好表现。王闯透露,这位“精壮小伙”已在实验室中累计行走超过3500小时。本次挑战中,智元还为它加装了双GPS模块、配合自带的激光雷达及红外深度相机等多重传感器,为其在昼夜交替、光线变化及复杂城市场景下的精准导航奠定了基础。
行走超百公里后,远征A2机器人状态良好,仅足底的橡胶层出现了部分磨损。“看来我要换一双新鞋子了。”它还不忘幽默一下。
未来一两年可实现“自主买菜”
智元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身体强壮、头脑发达”,它并没有去“卷”更强的爆发力,而是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下足了功夫。当被问及长距离行走的意义时,王闯表示是为了向市场证明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很好用”的阶段。
智元的整套机器人设计的底层逻辑,都围绕在让机器人更好用上。在行走途中,远征A2多次运用“热插拔换电”技术进行多次“体力补充”,这一技术无需关机,连接外部电源后即可拆下旧电池、换上新电池,耗时不足1分钟。智元还赋予了机器人自主休息的功能,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找地方坐下,待机可达一天。
王闯将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比作“两岁儿童”——能稳当走路、简单交流,却干不了复杂任务。起步阶段,智元优先推进机器人 “力所能及” 的商业化,让其在场景中持续进化。今年智元的商用部署数量已超1000台,并获得了客户的多轮复购,主要应用于展厅接待与文娱表演场景。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机器人自主换电,无人维护。”王闯说。他还“剧透”了机器人的未来应用场景,“自主买菜在未来一两年有希望实现。机器人可以全自主走到菜市场,说出要买的物品,并携带菜篮子返回。”
要为机器人设立补给点、休息区
机器人长距离行走的实验,可以追溯到20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Ranger以半小时行走了65公里。2015年,中国重庆邮电大学的四足机器人“行者一号”沿着周长95米的圆自主巡航54小时,创下134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近年来,机器人频频向“快”发起冲击。2022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机器人Cassie以24.73秒创下双足机器人户外百米跑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8月,中国灵翌科技战队用宇树机器人以6分34秒创下人形机器人首个1500米跑世界纪录。
如今,“两岁儿童”正在快速“长个儿”。在智元的带动下,灵巧手的价格已相较几年前好几万元大幅降低,使用寿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智元是灵巧手出货量最大的机器人企业。
![]()
这场跨省徒步也“试”出了一些短板。“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需要社会基础设施与规则的同步适配,就像汽车普及需要建设公路、红绿灯和加油站一样,未来社会也需要建立机器人的补给点、休息区,并明确其路权与活动范围。”王闯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