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共情力:俞敏洪们该补上的一课?

IP属地 中国·北京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11-21 10:18:28


佘宗明/文 新东方成立32周年的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出全员信,本意是激励员工,结果不仅未获共鸣,反而因为“您在南极看冰川,我在工位写方案”带来的反差感,导致舆论翻车。

11月20日,俞敏洪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辟谣称到南极坐邮轮花了148万元,称如果员工有不满,他和公司有问题,会及时纠正。他还表示,打算明年冬天选10个左右员工去南极。

俞敏洪终究是俞敏洪,虽然深陷逆风局,可他还是凭着不回避矛盾、不转嫁责任的回应,为自己实现了形象止损。这份回应里,有对邮轮费用传言的澄清,有直面问题、承诺及时纠正的表态,也有选员工去南极的弥补动作,称得上姿态谦卑坦诚。

容得下非议、听得见批评,能将舆论争议点变成改进切入点,用闻过即改填补信任豁口,这延续了俞敏洪此前对待年会上员工吐槽时开放包容的姿态,比许多管理者在企业陷入舆论危机时回避敷衍装鸵鸟要好得多。

但对俞敏洪来说,更需要理解为什么一次情怀满溢的表达会引来如此大的不满,以此为鉴才能避免再次掉进舆论的流沙河。

总结这场风波的未竟之问,最重要的莫过于:企业管理该如何弥合共情缺口?

严格来说,俞敏洪其实没犯什么大错:他开启南极之行无可厚非,他进行俞式表达亦无原罪。可事实表明,在法律对错和道德是非之外,还有“舆”心向背。

俞敏洪在南极写的“小作文”被,原因不在于情绪不浓、情怀不够。恰恰相反,是他情绪情怀都在线的抽象抒怀,跟员工的实际体感有温差,才招惹一片吐槽声。

在全员信中,俞敏洪讲述自己的来时路、展望公司的未来,更多是说理想、表情怀;在“回信”中,员工自陈连夜赶续费方案、应对家长投诉,则主要是谈现实。二者对撞,难免产生反差感。

横亘其间的,则是“共情断裂带”:在生活压力下忙着“眼前苟且”的员工,跟在南极体验“诗与远方”的老板,悲欢似乎并不相通。

俞敏洪还是那个满怀激情的俞敏洪。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叹渺沧海之一粟,说新征程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更加辉煌,延续的是他过去20多年的情怀叙事。从北大落榜生到留学教父,俞敏洪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但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故事,在“奋斗改变命运”成集体信仰的年代,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养分,激励了一大批人。

但今时不同往日。不少网民用玩梗表情包和二次创作解构俞敏洪的“小作文”,背后就是这届年轻人对那套绩优主义说法的倦怠。

对奋斗哲学脱敏的他们,对老板灌鸡汤、打鸡血已免疫;对谈福报、画大饼也无感。这类观念汇流,就成了弥散于舆论场的“反爹味”情绪洪流。

也许,企业管理者需要针对社会“水温“的变化,在管理沟通上进行路径调整。

犹记得,2023年年底,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发生后,俞敏洪在演讲中反思:东方甄选背后的问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模式;老板必须心甘情愿地为员工打工,变成合作关系,不能“大模大样地扮老板居高临下做管理”。这次舆情,同样反映了传统管理方式跟新生代员工诉求之间的错配。

就拿俞敏洪内部信来说,无论是忆往昔时的自我感动,还是谈价值时的单向输出,都显得有些“传统”。说教色彩重,是传统的基本表征,而在“苦老登久矣”成流行情绪的当下,说教往往并不受待见。

这不是说企业管理为了迎合员工喜好要无原则地让步,而是说,老板在表达愿景情怀时,宜兼顾员工的现实境况。

员工并非不喜欢静谧冰川之美,只不过比起远方,他们更关心眼下的真实处境;他们也并非要否定企业愿景的价值,只是不满于具体问题被抽象抒怀掩盖,真实痛点被宏大叙事遮蔽。

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在表达时,应更多地俯下身去了解员工“怎么想”,而不是让员工踮起脚来“听我讲”。少些自我本位的抒怀,多些对员工压力的体察;少些空洞的口号,多些对个体合理诉求的响应。

既然许多员工反感的不是情怀,排斥的也不是奋斗,那就用真诚沟通和合理激励去彰显情怀、鼓励奋斗、唤起共情。要知道,在将来,共情力会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竞争力。这里的“共情”,不是迁就,不是迎合,而是立场互换的同理心。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