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记者手记:智变时代,怎样赋能未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1-21 18:19:32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手记:智变时代,怎样赋能未来

  新华社记者刘祯

  “以前,我们只能对图像进行去噪、去雾、防抖等处理。现在,我们不仅能‘看清楚’,还能‘看明白’,通过对目标的自动记录、比对,对人群、车辆等行为进行判断和识别。”

  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卢汉清展示的智能图像技术,又一次让人们惊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

  机器学习挖掘海量科学数据的潜在规律,具身智能机器人分担日常家务,医疗大模型化身个人健康管家……经过近70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从理论探索阶段迈入技术爆发期。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加持下,我国AI技术实现多维突破:基础模型参数规模与性能稳步提升,多模态大模型在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上持续创新。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成为新范式,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智能眼镜、耳机等可穿戴设备通过与用户进行感知交互,提升个性化体验;“AI+医疗”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场景广泛应用,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从科研到消费,从产业到民生,智能化升级浪潮全面铺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我国在AI应用创新方面走在全球前列,需要利用好制造业场景需求优势深化赋能,也要同步推进AI技术产业创新和以新带旧的传统产业突破。

  无人机驾驶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人工智能训练师……2019年至2025年发布的110个新职业中,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的占70%左右。

  针对方兴未艾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发起了“人工智能教育综合赋能公益行动”,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面向全国1000所中小学提供AI课程、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支持,让AI教育融入更多学校的日常教学场景。

  “机器取代人的趋势性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动性、创新性并不矛盾。”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认为,“未来要让AI时代的人才不断‘刷新自己’,释放潜能。”

  科大讯飞相关技术在强干扰场景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已超过人类,在多人会议场景中可实现精准转写;联想合肥工厂从排产到备件预测再到末端配送,实现一站式智能调度闭环,节约产线30%的闲置时间……论坛上分享的业界动态,令人不禁遥想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图景。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驱动全球变革的新纪元,需要在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上发力。”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方新的一番话,也启迪着新的思考——智变时代,怎样赋能未来。(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