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晋院士专访|同济大学李国强:30年专注钢结构抗火抗震,保障重大工程安全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1-21 20:09:11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正式揭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国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培养指导的学生斩获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减震产品打破国外同类技术的垄断,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李国强带领团队,30多年来始终以保障钢结构抗火、抗震、抗爆安全为己任,在人才培育、科研创新、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中出色、出彩,以家国情怀和专业智慧为笔,持续书写钢结构强国的精彩篇章。

矢志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建设需求

2025年初,上海崇明,一幢钢框架建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近旁的消防车辆红灯闪烁、严阵以待。这是李国强正带领团队,开展一项钢结构建筑火灾倒塌预警试验。团队多年持续攻关研发出的钢结构建筑火灾倒塌预警系统,准确监测到建筑倒塌前的风险点,并提前发出预警,让火场建筑内人员有充分的撤离时间,大大降低了被困人员及救援人员的伤亡。

30余年来,李国强教授带领团队,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方向的研究,在基础理论上不断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成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李国强就敏锐认识到了钢结构火灾下的安全问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钢结构抗火安全评估理论与防火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主持编制了多部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用于我国百余项大型钢结构工程的抗火安全评估与防火设计,使我国在钢结构抗火领域步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

平时能起承载作用,地震发生时能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这是团队出品的双功能的钢支撑、钢板墙和钢连梁。团队领衔完成的这些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成果,被授予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说起当年项目研发的初衷,李国强教授说:“我们要打破国外同类技术在我国的垄断,力争相关性能指标比国外更优。”2023年,团队研发的这些大承载金属消能减震技术产品,通过国际竞标中标了菲律宾马尼拉某大型工程项目。该系列技术产品的消能能力比传统消能减震技术提升10倍以上,关键性能指标超越了国际同类产品,已在千余项重要工程中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钢框架中,添加一个混凝土核心筒,这种抗震结构体系减少了用钢量,节省了建设成本,如今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然而,20多年前,国际上并不认可这一结构用于地震区高层建筑,认为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不能协同抗震。团队攻克了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的连接设计问题,实现了两者的协同抗震,在上海完成了国内外第一个示范工程,并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并用于国外地震区。

团队一系列创新成果受到国际关注。2018年,李国强教授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2022年,获国际消防工程师学会John L.Bryan奖。


倾情育人,科技成果融入教学

大组会一般是在晚上7点半开始,有好几次,李国强背着大行李包从机场直接打车赶来学校;在接受一个头颈部手术的第二天,一边打着吊针一边给学生改论文,出院后第二天,又出现在团队的讨论会上……

在李国强看来,教学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既教书,更育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老师们认识到了身为钢结构领域的排头兵,始终怀着一份为国培育专业栋梁之才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在潜心科研攻关的同时,始终不忘师者之责,深化科教融汇,及时把科研第一手的素材和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为高端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团队深耕课程建设。结合前沿科学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地震工程学”,并新开设了学科前沿课程“结构抗火设计”和“结构抗爆设计”,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这些课程常教常新,近年来,团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更加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激发学子的专业使命感和投身科技攻坚的热情。

李国强获评国家教学名师,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主授的“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抗震”课,分别获评2006年、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主授的“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课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的《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打造创新团队,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李老师是我们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托举者,在给我们规划研究的大方向、大路径时,对研究领域问题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判断。”“成果署名时,李老师总是让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署在前面。”“李老师塑造了整个团队的氛围,我们在这里觉得特别开心、自在。”在这支充满凝聚力的团队里,青年师生这样诉说心声。

李国强乐于提携后学,特别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进步。每次团队教师例会,就好比是李老师“专家坐诊”。大家共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难点、痛点,李国强则指方向、给思路,对症开出“处方”。

身边的榜样,是最有力的引领。团队中孙飞飞、陈素文等中年老师传帮带,王彦博、相阳等青年教师在学术道路上奋发前行,在钢结构研究领域各有建树。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以及科技部上海世博科技专项、奥运科技专项等3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授权美国、日本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9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

团队联手多方力量,助推这些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应用于数百项实际工程中,直接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

凭借团队在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各领域的突出业绩,2018年初,李国强领衔的这支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我们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研攻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李国强说,团队将继续推进高性能钢结构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钢结构的高效应用,助力钢结构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