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第一作者必须是AI”策划人:AI已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机共同进化的结果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1 22:11:21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第一作者必须是AI!日前,华东师范大学首发AI“主笔”论文征集。消息甫出,引发热议——这是“破冰实验”还是“人类退位”?AI究竟能不能当论文第一作者?

11月21日,第三届中国科技伦理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论文征集的策划人和评审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与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谈。

“这次论文征集的影响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的投降,还有人将其称之为华东师大的‘起义’。”袁振国说。

为何此次征文要求AI作为“第一作者”?“我们聚焦的是未来教育研究,想探索AI作为主笔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创新,是否能提出‘人无我有’的观点。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机如何协同,创造的本质是什么,谁来判断创造的价值,谁来承担伦理的责任。”

据介绍,AI“主笔”论文征集这一社会实验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会有其他研究。比如,“使用和不使用大模型人群的批判思维究竟是提高还是削弱了”,目前还在设计实验阶段。

对于教育来说,AI是工具革命,还是范式革命?袁振国认为,如今的AI已经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和机器共同进化的一个结果。工具用完了不会有反作用,不会提供新的内容,不会自我改进。但AI是会进化的,特别是生成式AI,人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它会发生变化,人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双向演化的现象,是迄今从未有过的。因此AI引发的是一场范式革命。

在袁振国看来,生成式AI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生命”,只不过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形态。如果要去控制它,可能控制不住,更重要的还是去理解和引导人机协同。

“AI时代,教育需要重新定义。”袁振国认为,未来将没有具体的学科概念,教育形态将是虚实结合,有墙壁的学校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泛在学习,标准化的教育将让位于个性化教育。人们以前主要是从书本获取知识,上学就是去“读书”,但现在通过这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只占4%左右。

AI时代下的教育最终会依靠人、通过人、发展人,将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三主体,由教师、学生和AI组成。当下人工智能已具有了解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功能,它的主体作用一定会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此时,人的批判性思维将变得尤为重要。

AI有潜力推动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也可能因资源不均加剧“数字鸿沟”。袁振国表示,未来,那些善于利用AI,同时能自主控制、不深陷网络的人,会有极大的得益。“未来的教育本质是人机协同,我们要做机器的主人。”

原标题:《“第一作者必须是AI”策划人:AI已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机共同进化的结果》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题图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