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章剑华:正尝试将长篇纪实文学转化为微短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1-22 22:08:30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李鸣)11月22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之江河传播分论坛在南京举办,分论坛主题为“书写大河——水的世界和鸣”。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以《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章剑华认为,文学在大河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承载与传播”的两大功能。他通过《大江之上》《世纪江村》《经典之城》等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长江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程。在他看来,书籍是传统的传播,也是承载历史的基础,但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长篇作品阅读门槛高,需要从“传统书写”“传统传播”向“现代书写”“现代传播”的转化。

他最近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学转化中的潜力。“比如说,能不能把我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通过人工智能转化为微短剧。”章剑华关注到,现在看微短剧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外国友人也被中国微短剧圈粉。他认为,微短剧是一种现代的书写、现代的传播。



“我正探索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微短剧、油画和音乐。”章剑华介绍,他将自己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用AI生成油画展出,已吸引上万观众。微短剧剧本已经写了30集,正在寻求媒体合作。他还用AI辅助作曲,将自己创作的歌词快速转化为歌曲。

在国际传播层面,章剑华认为“语言转化”至关重要。他举了费孝通先生在写《江村经济》时的例子:在去英国的邮轮上,费孝通先生正在整理调研笔记,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位中国青年这么认真,就主动来问他在干什么。费孝通先生讲,他在写开弦弓村的历史。外国人听不懂,费孝通灵机一动:就是长江边上一个农村的发展变化。外国人这才听懂了。这说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从古代水稻种植到现代桥梁建设,都承载着深厚的文明印记。”章剑华呼吁,应加强长江主题的文艺创作,并通过AI等技术将其转化为绘画、影视、微短剧等多种形式,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

(主办方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