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奋勇争先实干家|一碗南昌米粉,5分钟打开“脑机接口”新思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3 10:09:11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个天才少年,一个放弃公职投身“脑机接口”研发的科学家,一个在20年里不休假,疲惫时一碗重油重辣的南昌米粉就能活力焕发的创业者。他是上海“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

天才少年的人生选择

1982年,陶虎生于江西南昌。功课好,高三那年,他的主要任务是帮老师出考卷,同学们天天忙着答题,人称“天才少年”的陶虎却在纠结究竟该读什么专业。结果,16岁的陶虎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录取。此后,他获波士顿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又在塔夫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助理教授。2014年,回国深耕先进传感器技术。

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陶虎创办江西脑虎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聚焦“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的企业之一。

2021年创立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在沪、生产在赣,总部设在上海。同年,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脑计划)启动,陶虎精准把握行业机遇,推动公司快速切入临床转化赛道。

2024年底,面对脑机接口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关键期,陶虎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将全部精力投入脑虎科技。

42岁放弃公职去创业,为何?他说,只为“科研落地”。他不愿脑机接口技术停留在实验室论文里,希望用技术真正解决患者痛苦、开拓人类智能边界。从科研工作者到科技创业者——不囿于既有成就,向着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前行,就是“天才少年”始终如一的人生选择。

技术攻坚“卡脖子”难题

脑机接口,被称为“下一代人机交互革命”,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陶虎带领团队以“柔性植入”为技术核心,从材料、芯片、算法到临床应用全链条攻坚“卡脖子”难题,短短5年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让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面对国际巨头Neuralink的“深部植入”路线,陶虎坚持自主判断:脑机接口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其次是“多脑区覆盖”。他选择“柔性皮层植入”,将电极放置在大脑皮层表面而非插入皮质层,既避免剧烈运动中的碰撞风险,又实现跨脑区信号采集。他说,如果把大脑比作城市,Neuralink聚焦“巷战”(单神经元),而我们先看“城市全貌”(多脑区协同),这更符合临床需求的优先级。

他带领团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快速推进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2024年,实现全球首例“实时汉语解码”突破。2025年,攻克复杂场景应用,让癫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精准操控《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大型游戏,反应速度接近传统鼠标操作水平,标志着技术从“医疗康复”向“生活赋能”跨越。

科技向善造福人类

“脑机接口的第一阶段是让患者’变回正常人’,第二阶段才是为正常人’赋能’。”陶虎说,不能本末倒置,要先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需求。

陶虎筛选团队成员,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有专业能力,更要认同“技术造福人类”的愿景——脑虎科技65%的员工为科研人员,涵盖20余个专业,不乏《科学》《自然》子刊作者、临床神经外科专家等顶尖人才。

陶虎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论文11篇,封面论文33篇,总引用量超20000次;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30余项,其中“柔性脑电极制备方法”“汉语言解码算法”等5项专利已转化为产品核心技术。他还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为脑机接口领域制定技术标准、争取政策支持,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当前,我国脑科学研究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的关键阶段,“脑虎科技”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为脑科学培育更多青年人才。今年9月,陶虎推动脑虎科技向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捐赠教育基金,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培养。

每一位科学家、创业者都有自己的风格,陶虎也不例外。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不是聪明而是勤奋;过去20年,他没有一天休假,春节、生日都在工作,很多关键论文都是在特殊日子投稿;他也没有业余爱好,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吃一碗重油重辣的南昌米粉,5分钟就能缓解焦虑打开新思路,不耽误工作。

无论如何,从科研到创业,从技术攻坚到行业守护,做实事解难题,当年的“天才少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要用技术推动“大脑连接未来”,让中国脑机接口技术造福人类。


原标题:《奋勇争先实干家|一碗南昌米粉,5分钟打开“脑机接口”新思路》

栏目编辑:顾莹颖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姚丽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