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1月20日至22日,一场全国瞩目的量子盛会——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在合肥举办。117家全国量子领域核心企业,600多家相关单位和机构热忱而来,这场已连续举办五年的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再度刷新纪录,成为我国量子领域规模最大、层级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交流盛会。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这场盛会的召开绝非偶然。当量子计算、通信、测量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赛道,安徽为何能连续五年举办量子产业的“嘉年华”?这片创新热土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量子魅力?
![]()
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开幕式 (刘玉才 摄)
远见:政策“接力赛”
敢为人先的远见卓识,是安徽量子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安徽一早就展现出前瞻性布局的智慧,果断聚焦量子领域,着力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
作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合肥在全国率先发布《量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专项政策,对技术攻关、示范应用、知识产权、会展活动给予全方位支持。合肥高新区制定《合肥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聚焦“世界量子中心”战略目标,以量子信息为核心,打造全球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试验田。
量子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合肥正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支持量子产业等未来产业项目落地,服务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安徽牢牢把“创”字立在前头,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政策保障,在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量子通信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量子产业的新成果、新动能。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落地运行……原来,安徽量子产业的成功,不在于政策的“猛药”,而在于政策的“长效”,在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长期坚持。这种战略定力,为量子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
本源量子展示的SL3000稀释制冷机(符秀云 摄)
生态:产业“朋友圈”
在合肥高新区,一条全长3.2公里的“量子大道”,见证了安徽量子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如今,这里已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龙头企业各司其职,构建起全国最完整的量子产业链。
走进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一台写有“本源悟空”字样的圆柱形大型仪器悬挂其间。“这是公司研发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是目前国内先进的可编程、已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说。
“本源悟空”的上线,使得合肥初步形成我国第一条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截至今年10月底,“本源悟空”已被16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3600万次,成功完成71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涵盖流体动力学、金融、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领域。
合肥高新区挂牌运营了国家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投产了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启动了量超融合的计算项目。
“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已聚集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居全国首位。”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合肥已初步构建从源头创新到技术转化,到企业培育,到产业集聚的完整生态链。
量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幺正量子创始人韩永建深有体会:“高新区的1800万元投资和市创投的1200万元资金,帮我们跨过了‘死亡谷’”。合肥通过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并将风险容忍度分别提高至40%、50%,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这种宽松的金融环境为量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安徽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100家,核心企业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形成了龙头引领、专精特新协同的大格局,成为全国最密集、最具活力的量子产业生态圈。
![]()
量子安全基础设施(符秀云 摄)
应用:场景“百花园”
量子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场景来实现。
2024年11月,国内首座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在合肥投入使用。
“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是我国首座应用覆盖量子测量、通信、计算三大方向的在运变电站,集中示范了18类85台(套)电力量子技术应用成果。”国网安徽电力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安徽推动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缩影之一。
安徽正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加速在医疗、通信、汽车、气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这种 "高精尖" 与 "接地气" 兼具的应用格局,让安徽量子产业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作为大会主办单位,中电信量子集团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大方向,实现了一系列关键突破与规模化应用。
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品介绍,我们率先推动量子安全能力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发布全球首个“融合QKD与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创下全球现网共纤最远传输纪录。同时成功研制国内比特数领先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建设“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面向全球开放,通过接入“祖冲之号”同款超导量子计算机,成为全球首个具备“量子优越性”能力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如今平台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服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
随着量子技术与场景应用的双向奔赴,安徽量子产业的“百花园林”日益“欣欣向荣”。
![]()
百年量子发展史(符秀云 摄)
展望:安徽“明年见”
2021年,我省首次举办量子产业大会,至今已累计达成合作项目超60项,成为全国量子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交流融合的标杆平台。
今年大会聚焦量子领域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创新、对接孵化、交流合作等关键环节,集聚各方智慧、资源和力量,大力推进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连续五年举办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对安徽乃至全国量子产业发展而言,意义远超一场行业盛会。它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加速了量子技术的迭代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推动了量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对接合作的黏合剂,构建了量子领域的开放合作生态。
开幕式上,9家具备量子产业发展优势的国家高新区,共同组建成国家高新区量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未来这些高新区将深化量子科技产学研融合,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应用,助力我国在全球量子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引领潮流。
同时,合肥实验室牵头量子、密码、安全、通信等领域36家顶尖力量,启动量子密码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联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标准体系,为量子通信重大应用提供关键指引。
为进一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通道,让量子技术加速走进千行百业,安徽发布量子产业应用行动方案,启动了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行动,并规划建设量子产业先导区。
对安徽而言,这些产业协同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球量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集聚,推动量子技术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五年来,安徽用创新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量子科技的硬实力。未来,安徽也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量子篇章。安徽,我们明年见!(记者 徐慧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