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产业观察室
近日,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在中国上海举行。本届峰会主席、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拥抱资本守正创新》的主旨演讲。
方建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动力电池产业里的“两把火”现象,并系统性地阐述了驱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领跑全球的五大关键要素以及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同时呼吁整个产业界要警惕固态电池概念化炒作,坚持守正创新,力促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
现将现场速记整理分享,愿为关注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下为速记内容:
动力电池产业里的“两把火”亟需降温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凭借超67%的市场份额,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的技术路线稳居全球领导地位,整个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隐忧重重的“两把火”。
“第一把火”是二级市场中固态电池概念炒作之“火”。万德数据库固态电池指数显示,从去年8月至今年10月,该指数累计上涨了三倍左右,部分与固态电池相关或关联度不高的企业市值实现3至5倍增长,个别企业涨幅甚至超过10倍。
![]()
数据Wind
“第二把火”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之火。近年来,部分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消费者担忧,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两把火必须降温了,否则会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锂电产业的发展不是靠概念,不是靠大跃进,更不是靠牺牲安全来成就的。
“五大关键要素”驱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领跑全球
从数据来看,中国锂电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已形成显著优势。2025年1月至9月,中国锂电池累计销量达1067.2GWh,同比增幅高达55.8%,这一增速不仅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更体现出中国锂电产业强大的产能供给能力与技术转化效率。
作为动力电池产业十余年发展的见证者,我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是政策引领、市场驱动、供应链融合、创新支撑、资本助力。
部分业内同仁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是靠的国家补贴,这个我并不认同。国家补贴只是一个引领的作用。
截至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补贴约2000亿元。而资本市场对产业的赋能作用更为突出,截至2025年10月底,国内动力电池及相关产业链上市企业总市值已突破2万亿元。
从上游材料、中游装备到下游电池生产企业,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在发展初期都获得了风险投资(VC)乃至私募股权投资(PE)的支持。
其次,政策只是起引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靠市场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增长期始于2020年第四季度,而这一阶段恰好是政策补贴逐步退坡乃至退出的时期,真正是靠市场来驱动的。
我们整个前产业链的优势是中国锂电池行业占领世界动力电池最高地的最重要的一个支撑。另外一个就是创新作为保障和支撑。
资本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资本就没有创新,中国的资本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积极拥抱资本是各大企业成功的“秘笈”之一。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当前,中国锂电产业已步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安全、降本与效率等三大核心挑战。
安全是悬在产业生命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个成功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守住安全这个底线,所有的发展都不可持续的。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降本增效是必然选择。
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我们过度炒作了一些概念,尤其是固态电池概念,使得一些涉及安全、降本、增效的微创新乃至新技术,并没有得到资本的青睐和产业的重视,这是非常危险的。
以理想汽车此前因冷却液问题实施召回为例,这一事件虽引发行业讨论,但也揭示了产业链配套环节的技术短板。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冷却液部分沿用传统汽车标准,在耐腐蚀性、绝缘性等方面难以完全适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其高导电性会在失效后增加燃爆风险。
随着电动汽车、新能源储能、AIDC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冷却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抑制金属离子溢出、高安全防护、长寿命耐用等,而一些创新企业研发的可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及AIDC场景的新型冷却液,则为解决安全痛点提供了技术方案。
此外,高品质纳米纤维素材料可将电池隔膜耐温性提升至180℃,且吸液率和保液率优于传统陶瓷隔膜,大幅增强电池高温稳定性;电泳PI膜在300℃高温下仍能满足储能新国标要求的绝缘性能,为储能电池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类渐进式微创新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安全痛点,理应得到产业界与资本的重点关注。
成本控制是产业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关键
在“增收不增利”的行业阵痛期,常规成本压缩手段的边际效益已逐步递减,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降本难题,构建企业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例如,铜资源供需矛盾就是行业面临的典型成本挑战。近两年铜价一度创下逾万美元的历史高位,而随着电动汽车、AIDC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铜需求呈线性增长,我国80%的铜资源依赖进口,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以铝节铜”成为国家推动的重要战略方向。
在电动汽车母排、负极柱等部件领域,孚信达、万宇科技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都能够大幅度的节省铜的使用,降低产品成本。
锂电池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我们现在用的是传统的电加热方式,而红外加热技术的应用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能耗,这类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产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效率提升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果不谈自己在做固态电池,似乎资本市场就不会关注,股票就不会涨了。但我认为,如果锂电企业不去拥抱AI,将来这个企业就可能会从饭桌上下去。如果不做固态电池,企业或许还能生存下去。但如果不去拥抱 AI 的话,就很难带来效益提升和事故预警,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产业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产业没有去拥抱资本,没有去正确引导资本,反而被资本所裹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错配。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0多条固态电池相关产线处于建设中,总投资达数百亿元,在产业和技术路线还不成熟也不明确、固-固界面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投入的产能将会是“一地鸡毛”。
所以,希望更多产业界的人士去拥抱资本,引导我们的资本进入更需要支持的地方。
整个行业要警惕对固态电池概念的过度炒作
实际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临界点远没有到来,其大规模产业化也许是5至8年以后的事情。固态电池也不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替代者,即便未来大规模产业化以后,固态电池市占率也不会超过20%。
举个例子,2015年的时候,资本市场和产业界大都认为三元电池会替代磷酸铁锂,但十年以后,三元电池市占率不到20%,而磷酸铁锂却超过了80%。
由此可见,资本的炒作往往是有错位的,我们的同仁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固态电池并不能全面解决锂电池安全性问题,它只是对安全边界有所提升。不管是磷酸铁锂电池也好,三元电池也好,还是未来的固态电池也好,它的失效都是因为我们的制造缺陷所造成的,而不是电化学体系本身带来的。
所以呼吁产业界的同仁们,不要把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这种误导,传递到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消费者,这是非常危险的。
拥抱资本,守正创新,力促资本赋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在选择资本的时候,对于初创期企业而言,应选择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现在的资本市场不是我们想象的 5 年、8年就能够进入的。所以我们要降低预期,寻找这些耐心资本。
而在第二阶段成长期,要多寻找战略投资者。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本在不同阶段的作用,真真正正为产业赋能。
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先于技术、成于资本、兴于产业,科技创新和创投资本是共生共荣力量,他们是彼此成就、缺一不可的。
2023年12月份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创业投资发展,并多次作出部署,明确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就连这一轮的牛市,大家认为是一种“科技牛”,这就要发挥资本在科技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产业方,要积极拥抱资本,善于引导资本,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体经济,而不是被资本裹挟,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我诚挚呼吁产业界与投资界,要多一份理性与远见。真正的智慧,是既不妖魔化资本,也不盲目追逐其风向,而是主动主导、积极引导这股力量,聚焦能夯实产业根基的领域。
固态电池、安全保障、降本增效等对产业发展的价值权重,产业界同仁应具备更深刻的行业洞察与判断。当前锂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优化潜力。我们在积极拥抱资本的同时,更应主动发挥产业主导作用,引导资本精准赋能产业升级。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