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快手手里,还剩几张能打的牌?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一点财经 时间:2025-11-24 20:20:12



快手走到今天,局面确实不轻松。

又到财报季,快手把第三季度的成绩单摊在桌面上。表面上确实挺亮眼:营收355.5亿元,同比增长14.2%;净利润调整后是50亿元,同比增长26.3%。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看财报不能只看标题。真正关键的东西,往往藏在增速放缓的曲线和跟同行的对比之中。把这份财报放在放大镜下一看,光鲜的增长背后,其实是三个挺扎心的事实:

直播电商的基本盘正面临增长瓶颈与信任考验,增速被抖音拉开差距;AI故事虽有进展,但与Sora2等国际一线产品相比,体验仍显一般;海外市场收入再度下滑,战略方向在摇摆中模糊不清。

与高歌猛进、全面开花的同行相比,快手手里可打的牌,确实不多了——它像一位步入中年的职场人,虽仍有稳定增长的收入,但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疲态。



基本盘里的“增速隐忧”

快手的核心业务,表面稳,其实不然。

这份财报里,传统业务增速放缓和内部矛盾,比数字本身更值得细品。环顾四周,同行仍在高速奔跑,而快手能依赖的高增长引擎,似乎越来越有限。

快手的营收主要来自三大块:线上营销、直播和其他(包含电商)。

今年三季度,快手的线上营销收入为201亿元,同比增长14%,占总营收的56.5%,占比最大,但跟往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掉下来了。(2023年为26.7% ,2024年为20.0%)



直播收入是96亿元,同比只涨了2.5%,增速明显低于公司其他主要业务板块,意味着爆发性增长阶段已经过去。

这头曾经的“现金奶牛”,现在看着有点挤不出奶了。

更要警惕的是,直播业务正从过去的增长引擎,变成要靠各种新玩法维持现状的“守成”业务。

看看快手最近在AI礼物、虚拟主播这些创新上的投入就懂了,说白了就是想给越来越疲软的打赏模式打一剂强心针。

但问题是,这些花活儿真能救场吗?我看悬。

更悬的是监管风险。今年9月份,国家网信办就因为泛娱乐化问题直接点名了快手。这一拳,打在了内容生态的软肋上。过度娱乐化短期很爽,长期伤身,还会一直被监管盯着。

直播业务的未来,真不在于搞更多花哨的虚拟礼物,而是得从“秀场模式”真正升级成“内容服务模式”。比如,在知识付费、在线教育这些场景里,找找新机会。

快手其实有底子,2024年平台泛知识视频年发布量高达1.9亿条,泛知识连麦直播场次达491万场,日均搜索量1.2亿次。这说明快手用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把直播间变成学习场、技能培训室,比单纯耍乐子有前途得多。

老靠着娱乐老本行吃饭,迟早坐吃山空。

再看快手电商,三季度GMV 3850亿,数字是挺唬人,但业务质量让人担心。

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对快手旗下的“成都快购”立案调查,这家公司主要负责运营“快手小店”,提供供货商、服务商和直播基地入驻等服务。

行业在狂奔的同时,快手电商似乎没有把控好商品品质。信任电商,如果没了信任,就只剩下电商了,而那片红海早就杀疯了。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当用户的消费更多是被内容激发,而不是主动搜索时,平台的推荐算法、商品质量、服务靠不靠谱,一起构成了更复杂的竞争壁垒。

而且横向一对比,更扎心。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抖音电商前十个月GMV增速超过30%,全年要冲4万亿。快手电商的体量和增速,明显被抖音电商甩开了一大截。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用户增长放缓了。今年三季度快手月活7.31亿,同比增长2.4%,跟2023年和2024年同期9.4%和4.3%的增速比起来,明显放缓了。

再看看抖音,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9月其月活为9.36亿,过去一年增速还保持在14.7%,无论是月活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快手。

用户天花板的逼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必须面对的终局。增量消失,存量厮杀开始,平台的运营逻辑必须彻底转向,如何在维持社区健康与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精细化地提升单用户价值,这是一道难题。

快手能否答好,关乎其基本盘的稳固。



AI故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可灵AI是这份财报里最亮眼的部分,也是快手现在“全村”最大的希望。

但可灵这点光,目前还照不亮快手的未来。当同行在AI领域多线布局、全面开花时,快手能倚重的似乎仍只有可灵这一张牌。

今年第三季度,可灵收入超过3亿元,看着还行,但一季度是1.5亿元,二季度是2.5亿元,环比增速其实也在放缓,而且其在总营收里只占0.8%。就算按照快手所表示的,要把年目标调到10亿,在千亿年营收面前,也就是个“盆景业务”——好看,但不顶饱。

放眼国内AI战场,已是烽烟四起,可灵面临的是各大厂的全线竞争:字节的即梦AI、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 个个都是重兵投入。

最近,阿里接连发布面向C端的AI产品“千问”和“灵光”,尤其是“千问”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刷新了全球AI应用的增长记录。

相比之下,快手目前在AI领域能拿得出手的、有市场声量的,主要还是可灵。

但牌太少,容错率就很低了,能抓住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快手在推动AI与核心业务结合上,动作并不慢。问题在于,目前的融合更多体现在工具层面,还没能重塑业务逻辑或创造决定性优势。

可灵被许多人视为“中国版Sora”,被寄予厚望。 这也使得外界自然会用它和全球顶级的Sora去比较。必须承认,可灵本身并不差,其2.5 Turbo模型甚至在知名测评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的榜单上拿过全球第一。

但把可灵与Sora2这样的顶级同行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这种差距不全在技术参数,更在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Sora2凭借“免费+社交”的模式迅速出圈,上线5天下载量就突破百万。它让用户能用自己的虚拟形象和朋友合拍视频,强调互动和好玩,门槛极低,增强了出圈爆火的概念。

OpenAI为什么非要让Sora做社交平台呢?答案很简单:这是OpenAI从“单一对话工具”向“生态化社交平台”的战略转型。

通过打造一个能互动的社交平台,OpenAI能把“模型能力→用户场景→商业变现”整个链条串起来。这个布局不只是功能扩展,而是对AI产品增长逻辑的深度优化。

而可灵更像一个专业的创作工具,虽然画质和控价能力在提升,但对普通用户来说,生成视频仍需调试参数,学习成本高,社区也更偏向技术交流,社交能力较弱。



说到底,在AI视频时代,得用户者得天下。 Sora2已经证明了社交的价值,现在就看可灵能不能发挥快手的传统优势,在专业和大众之间找到平衡了。

最让人担心的,是可灵团队的稳定性。

今年8月,快手副总裁、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的离职,以及其在B站和阿里之间的辗转选择,反映出AI领域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技术快速迭代的AI赛道,人才流失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的演进速度和质量。

说到底,实验室的测试分数衡量的是技术参数,但用户需要的是好用、易用的产品。

可灵在技术指标上可能表现不俗,但在用户体验、社交功能和生态建设上,还需要向行业领先者多学习。

在这个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技术再先进,也要让用户用着舒心才行。



海外业务:从开拓到守成,战略收缩了

海外市场曾经是快手的星辰大海,如今也在显露颓势。

今年第三季度,快手海外收入降到11.54亿元,同比下滑13.3%,虽然经营亏损收窄到6400万元,但也结束了今年前两个季度连续盈利的态势。

快手出海的核心问题,不是不够早,而是不够坚决。

2017年就进军巴西的快手,可以说是中国短视频出海的先行者。截至2024年,快手在巴西拥有超6000万月活用户,覆盖了近30%的巴西人口。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稳定在75分钟以上——这份用户基本盘的数据,表面上依然亮眼。

然而,竞争的裂痕正从这片看似稳固的基业下出现。今年以来,巴西成为全球跨境电商的必争之地,竞争格局已发生颠覆性变化。真正的威胁不在于用户增长是否见顶,而在于快手辛苦培育多年的市场和用户,正在被后来者以更凶猛的商业化手段快速“收割”。



TikTok Shop是其中的强劲对手。据墨腾创投数据,自今年5月正式入场巴西,TikTok电商仅用四个月便实现指数级增长,9月GMV达到4613.5万美元,较5月刚入局时暴增45倍。

这种速度,已不是追赶,而是对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还有阿里速卖通的强势崛起。在今年的海外双十一,速卖通巴西站创下2013年开站以来的单日成交最高纪录,并一举超越亚马逊、Temu、美客多等平台,登顶苹果App Store巴西购物类应用榜首。

快手在巴西现在面临的,是典型的两面夹击:

TikTok凭借内容生态和病毒式传播,无缝衔接了电商交易;速卖通则依托阿里系的供应链能力,直接切入交易本质。而快手,却被困在了中间。

出海的挑战不只是商业策略的选择,更是组织能力的考验。

快手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待在西二旗是做不好国际化业务的”。这句话道出了出海业务的本质——在陌生的市场做本地化经营,从来就不是个容易的过程。

截至目前,快手国际化业务的负责人换了四次:从最初负责的刘新华,到创始人程一笑亲自带队,再到2020年原滴滴副总裁仇广宇加入,再到2022年,快手原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马宏彬。

每换一将,就换一套打法。 这种频繁的战略摇摆,让前线将士无所适从。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组织架构稳定得多,投入也坚决得多。

如今的快手海外,陷入了一个典型的战略困境:进,怕亏;退,不甘。激进扩张可能重蹈亏损覆辙,保守经营又挡不住对手的猛烈攻势。

说到底,快手的海外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力的缺失。它既难以像背靠大厂的玩家不计成本地投入,又难以像真正的本地化公司那样深入腹地。在需要all-in的时候选择了试探,在需要耐心的时候又急于求成。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快手在海外可能很难讲出漂亮故事。



结语

说到底,快手现在挺尴尬的。

基本盘增速掉队,AI还是个需要养着的“盆景”,海外市场更是面临同行挤压。它现在最纠结的,就是到底要稳稳当当地赚现在的钱,还是豁出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个选择,比财报上的数字重要得多。是甘心做个赚钱但不再性感的公司,还是敢在关键地方下重注,决定了快手最终能走多远。

时间,已经不站在它这边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