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大模型C端之战:App更名改命,硬件短兵相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电厂 时间:2025-11-25 16:17:08

当“百模大战”在B端逐渐沉淀为交付能力的竞争,C端的战火却刚刚被点燃。

2025年成为中国大模型厂商的重要分水岭。这一年,技术参数不再是唯一焦点,“谁能留在用户手机首屏”和“谁能占据用户的随身设备”成为新的战略高地。从App更名、品牌重构,到智能硬件的密集落地,一场关于流量入口与物理入口的争夺全面展开。

上半场:App的更名焦虑与排位固化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触顶的大背景下,大模型原生应用被视为下一代超级入口。QuestMobile与AiCpb(Ai产品榜)等机构多次发布的榜单显示,DeepSeek、豆包、百度文心、阿里千问、讯飞星火、腾讯元宝、Kimi在原生AI应用中始终牢牢占据国产前十。近期蚂蚁旗下的灵光App负责人蔡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云希望灵光“往前冲第一”,但灵光距离第一梯队尚有不小差距。



稳固榜单背后,是头部企业围绕品牌定位与用户心智的深度博弈。

百度是更名路径最曲折的玩家。从最初强调技术气质的“文心一言”,到2024年为了增强陪伴感改名为“文小言”,再到2025年重新回归纯粹的“文心”,这条轨迹折射了百度在C端策略上的摇摆与回归。依托百度搜索的庞大信息体系,文心在事实类问答、实时信息检索、跨知识领域整合等场景中保持稳定优势。百度最终意识到,与其在名字上追逐潮流,不如强化“文心”作为AI操作系统级助手的底色。

阿里则采取了更果断的策略。原本的通义千问App,在一系列通义体系整合之后,于近期完成简化——直接命名为“千问”。阿里希望剥离复杂命名体系,让“千问”成为用户能够直接调用的生活与办公级入口。长文本、办公效率与学习场景,正是阿里认为最有确定性的路线。阿里找到了自己的清晰定位:不做全能助手的模糊叠加,而是在生产力工具上持续深挖。

字节跳动的豆包依托抖音体系的超强引流与语音交互体验,在下沉市场迅速占据心智,成为DAU霸主。与之对应的则是DeepSeek。作为唯一靠技术硬实力实现破圈的初创企业,它几乎不投入广告,却以文本理解、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硬指标”积累爆发式口碑,成为榜单中最特别的存在。

在头部格局相对稳定的同时,一度失落的Kimi 作为 2024 年崛起的“长文本专家”,在 2025年没有像其他“六小龙”一样掉队。与主流大模型 App 强调情绪陪伴或生活化交互不同,Kimi 一开始就明确锚定知识工作者和深度阅读人群,其核心能力集中在网页解析、超长文本理解与信息提炼上。更重要的是,Kimi 的兴起让“长文本处理”从小众需求一度变成被头部厂商追逐的能力方向。

腾讯元宝在微信生态优势下,形成了独特的内容消费与轻办公定位。在公众号阅读场景中,元宝提供自动总结、观点提取、快速导读等功能,是目前国产大模型中最专精于“内容解析”的产品之一。凭借与微信的天然连接,元宝在收藏、转发、同步阅读等动作中具备更低的操作门槛,更容易融入用户的日常使用路径。腾讯的策略不是打造一个全能 App,而是将 AI 能力渗透到微信内容生态内部,使其成为阅读与写作的天然补充工具。

讯飞星火凭借长期在办公与专业人群中的认知基础稳守前十,虽不以娱乐声量取胜,但其优势在于“少说教、多解决”,输出风格直接、严谨、可执行,更偏向一款面向学习与工作的专业型生产力工具,更贴近专业人士和学习人群的使用习惯,在高契合度用户群体中渗透稳定。

下半场:硬件的硬仗与入口重构

如果说App是软件入口的存量博弈,那么硬件则是物理入口的增量争夺。打开App需要多步,而佩戴式设备只需要一句话。

字节的Ola Friend(豆包耳机)公开表明其对语音入口的激进押注。开放式通话、全天候陪伴,希望让AI以最自然的人机方式贴身存在。阿里则在视觉和办公场景上同时推进。AI眼镜探索多模态交互,钉钉A1等硬件试图让企业级AI以更具象的方式驻扎在会议室与办公室。

百度、腾讯、DeepSeek、Kimi等厂商尚未有AI硬件产品推出。在头部玩家中,科大讯飞的路径最具反差。

当其他厂商在“模型先行、硬件找场景”这条路上不断试探时,讯飞却恰恰从成熟场景反向推进,强调软硬一体的大模型落地策略。早在大模型大战之前,讯飞就已在学习机、办公本、翻译机、录音笔等C端高频硬件上建立了稳固用户基础。

星火大模型发布后,旗下硬件产品迅速完成智能升级并持续迭代。在教育领域,AI学习机提供接近名师思路的“精准学”与启发式讲解,成为家长信赖的学习辅导工具。在办公场景,智能办公本与会议耳机从记录工具变为会议助理,具备自动纪要、语篇规整等深度能力。在跨语言应用,翻译机通过多语种模型实现更加自然的实时沟通,且已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明确表示:“大模型应用落地红利兑现的关键之一是‘软硬一体’——让大模型跳出手机、电脑等传统设备,走进真实生活场景,在各类智能终端及家庭设备中充分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讯飞没有追逐AI Pin这类新概念,而是选择把每一款已有高频硬件“AI化重做”。当其他厂商还在探索如何让用户购买第一台AI设备时,讯飞已经让大模型进入了用户的学习、开会、旅行等日常动作中。

殊途同归的真实竞争 让AI成为日常

2025年的大模型C端竞争,表面是App榜单和AI硬件销量的对决,本质则是对“用户触点”的争夺。

无论是百度文心的品牌回归、阿里千问的极简策略、豆包的语音贴身战,还是讯飞的场景渗透式硬件体系,瞄准的都是同一个终局——让AI变得更自然、更日常、更不可替代。百度李彦宏认为未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AI,阿里吴泽明强调AI应成为随手可用的入口,讯飞刘庆峰指向AI要以软硬一体的方式扎根真实场景。这三种思路看似不同,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AI成为用户生活与决策链路中的“默认存在”。

App前十只是入场券。

真正的决赛圈,是谁能从“手机里的一个应用”进化为“生活中的一个器官”。在这场融合技术、场景与心理预期的复杂竞争中,谁能最终胜出,不一定取决于参数,而在于谁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用户的日常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