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3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分论坛,在重庆科学会堂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承办,主题为“数智时代的健康传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和重庆大学等16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并围绕这一主题发言。
![]()
部分参与者在论坛上的合影。
首日上午研讨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汤筠冰主持,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杨晓冬担任评议人。与会7位作者围绕“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健康传播的空间实践逻辑”,“某平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自我叙事”,“ 某平台娱乐手段对中医药科普短视频点赞量的影响”,“青年群体在AI问诊中的不确定性管理策略”,“风险信息接触对老年群体心理韧性的影响”,“健康类短视频的‘风险渲染与效能断层’对公众健康焦虑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首日下午论坛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李成波主持,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黎藜教授评议。与会6位作者针对“信息框架、叙事视角与信息呈现对青年群体心血管健康促进行为影响”,“ 慢性传染病的媒介记忆化过程”,“ Z 世代中医药文化传播与行为转化机制”,“ 社交媒体使用对女大学生身材焦虑的影响机制”等议题开展了深度的研讨。
次日上午论坛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唐钰龙副教授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李成波评议。与会6位作者就“感知身份威胁对健康信息劝服的中介效应”,“ 近代中国健康传播的城市精英与农村草根实践路径”,“ 媒体信息接触对公众精神健康服务寻求行为影响机制”,“公共体育空间的网络构建与转译实践”,“AI诊断冲突中的认知不和谐与信息偏好决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究。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本次论坛汇聚了健康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与最新成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未来的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需加强跨学科合作,注重技术伦理,关注弱势群体,在拥抱技术革新的同时坚守以人为本的传播初心,助力构建更智慧、更温暖、更有效的全民健康支持体系。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主办方供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