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生态共振」三重奏:英特尔攻入AI算力下一阶段的关键筹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11-25 20:12:55

作者 | 杨依婷

编辑 | 包永刚

11月19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的空气里,技术讨论的密度几乎与人流的密度同步上升。

2025年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像是一面折射产业结构变化的镜子:英特尔与中国本土技术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单点牵引走向了多中心共振。


当天上午的议程里,多家中国科技企业负责人密集亮相。

火山引擎、中兴通讯、超聚变等公司展示的内容都落在非常具体的技术路径上:如何在至强6处理器的AMX引擎上重写查询向量的计算方式,如何在电网场景里实现跨模型的快速迁移,如何在数据中心架构中通过重新设计互联路径来压缩时延。

这些分享几乎没有营销式的修辞,更多是工程师视角的拆解,让人能感受到软硬件优化链条的真实阻力与突破点。

台下,产业链更底层的动能正在流动——服务器整机厂商、模块供应商、云运营商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商穿插在会场各处,围绕算力、功耗、冷却和架构的细节反复讨论。

展厅里的联合展示,则更清晰地勾勒出一种协作结构的雏形:多数展品都以双Logo甚至三方联合名义出现,英特尔在其中的位置更像是一个底层能力的“公共节点”——被反复引用、调用。

英特尔来到中国四十年,它尝试把自身角色从“芯片提供方”扩展到“生态参与者”甚至“生态牵引节点”,它试图做的是在自身技术迭代节奏之外,再建一个与本土生态深度耦合的协作网络;并且显然意识到,在AI主导的新计算时代,产业位置的竞争可能比单一性能指标的竞争更关键。

技术共振:指令集协同,端到端性能提升超72%

在今年大会的多个技术分享环节里,一个贯穿始终的变化逐渐清晰:算力供应的竞争逻辑,正在从“给多少算力”转向“让算力发挥多少”。

至强6处理器及其集成的AMX引擎成为一个典型的技术落点。

AMX是一种集成在处理器内核上的专用硬件模块,旨在通过其独特的Tile矩阵寄存器和TMUL矩阵乘法加速器,高效执行依赖矩阵数学的深度学习工作负载。

它的诉求并非单一的绝对性能,更是一种可塑性的设计意图——让开发者在通用CPU上就能获得接近专用加速器的矩阵计算效率,从而降低系统复杂性与总体拥有成本。

会上,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展示了他们与合作伙伴在具体场景中做的尝试:“以基于HNSWLib的近似近邻搜索为例,通过将查询向量合并为矩阵运算,利用至强6的AMX内置加速引擎,相比传统AVX-512指令,端到端性能提升超过72%。


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

实践方面,火山引擎云基础产品经理李越渊也分享了团队的应用成果:“火山引擎与英特尔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AMX优化,CPU的性能在模型效果提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最多可以让任务耗时降低90%。”该优化已应用于火山引擎第四代ECS实例,在智能报销助手等场景中,通过OCR识别工具实现了5倍的性能提升。

此外,火山引擎还基于英特尔的DSA(Data Streaming Accelerator)技术做了许多优化,节省最高30%以上的CPU成本,降低了8倍时延,并于今年10月份将这段代码开源。

过去,芯片厂商的角色更多是提供一个尽可能强的通用算力平台;而现场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厂商正在把自己的一部分“方法论”向伙伴开放,让后者能够更快在自己的场景里跑通链路。

方案共振:3个月完成140个模型迁移,电网AI落地提速

在大会的会场里,可以看到一种正在形成的协作逻辑:方案不再是由某个厂商单独完成,而是在软硬件之间不断来回校准的产物。

中兴通讯在电网领域的推进就是一个鲜明例子,原本被视为需要长周期验证的电网场景,如今适配与调优的节奏逐渐加快。

中兴通讯副总裁、算力产品总经理张振透露:“在国内某大型电网重点项目中,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短短3个月内完成超过140个模型适配迁移和性能调优。”

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这种速度并不常见,它更像是AI时代软件栈推动下的节奏变化:方案不再是线性开发,而是以软硬件协同的形式迭代推进。

在系统架构层面,一些更早期、更具风险也更具前瞻性的合作也在发生。

作为新一代AI算力基础设施的最优解,超节点是一个重达数吨、功耗超过100KW的复杂系统,它集中了大量高功率密度芯片、精密高速互联部件和大量的液冷组件,体积庞大且价值很高。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超节点从工程实现到批量交付,从物流运输到上架运维,现在的技术条件下,都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挑战。

而华勤技术与英特尔在该方向研发已持续两年,不仅共同推进产品,还参与制定ETH-X超节点整机柜规范。

这种合作的核心并非某款产品本身,而是规范的共建——它决定了未来产业链如何分工、如何兼容、如何演进。


超聚变算力领域与拓展部总裁唐启明

与此同时,生态协同的速度也在加快。

超聚变算力领域与拓展部总裁唐启明提到:“从卡或模型的发布,到最终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出,整个过程的时间周期已从原来的12个月缩短到数周可以同步发布。”这意味着硬件、软件、模型与行业应用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到了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尺度。

协同效率的提升,让方案研发从串行模式转变为并行加速,方案落地的节奏因而出现了跃迁。

从这些案例中能看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深化”,而是方案构建方式的根本变化——方案不再以单向供给的方式从芯片厂商流向下游,而是在双方的工程边界上不断拉扯、对齐、融合。

云厂商、电信设备商、系统厂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而英特尔的技术也通过这种方式被嵌入更多新的场景。

价值共振:五方联手,打造全域液冷“绿色样本”

算力膨胀在过去两年推动了服务器、电源、散热、存储的全面重构,而这场升级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一种追求“技术普惠”和“生态共享”的哲学思想。

绿色计算是这一趋势最直观的体现。

2025年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期间,英特尔与新华三、英维克、忆联、国产内存厂商联合发布了R4900 G7全域冷板式液冷服务器方案。


英特尔将其在内存条与SSD固态盘上的液冷设计专利提供给生态伙伴,而英维克则针对0.297英寸的超窄内存间距开发了高性能冷板,为内存提供双面液冷散热,确保其在满载时温度可控。

英维克副总裁王铁旺告诉雷峰网,“这实现了对服务器内所有关键热源的100%液冷覆盖” 。

在存储领域,液冷已成为应对功耗与可靠性挑战的必然选择,忆联总经理寇朋韬指出,一台典型2U2P 24盘位服务器的存储子系统功耗已突破600W,传统风冷已达极限,而NAND Flash的工作温度上限仅为70°C,过热将引发数据比特翻转,威胁数据可靠性。

为此,忆联的方案是从控制器到系统全链路优化:一方面采用自研PCIe Gen 5闪存控制器降低芯片级功耗,另一方面与英特尔、新华三、英维克协同,将液冷技术引入闪存模组内部,为核心器件建立独立的热管理路径。

这呈现出的不是某家公司能力的线性扩张,而是一张不断增厚、相互借力的产业结构网。

合作伙伴从英特尔获得可被二次创新的能力——无论是液冷专利、互联规范还是开源代码;而英特尔则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底层技术在更广阔的场景中被验证、放大与吸收。

当普惠、绿色与高效这些理念被嵌入产品、架构与实践,它们便开始催生产业层面的“共荣效应”—— 技术不再只为高端领域服务,而是在被持续拆解、重构与普及的过程中,转化为支撑数字社会的长期动能。

对英特尔而言,这样的价值循环比单次交易更为重要——它让技术真正融入生态,让生态共同塑造技术演进的方向,从而在下一轮算力周期中,建立起一种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竞争姿态。

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全球化:撬动英特尔在中国生态共振的底层逻辑

在外界看来,英特尔与本土生态协同效率的提升像是“合作更密切”的结果,但从现场交流与企业内部人士的描述中能感受到,这种共振并非偶然,而是组织、战略与合作模式长期演进后的自然呈现。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在谈到英特尔中国的发展方向时提出了新四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全球化”的判断,看似宏观,却精准对应了国内行业变迁的方向。

其中,数字化的规模效应尤为突出,正如陈葆立所说:“不管是PC上还是手机上购买的背后,其实在座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每个月中国电商市场超过1.25万亿营业额背后的支撑者。”

正是这样的业务体量,为技术提供了真实而密集的验证场景,使迭代不再停留在实验室。

智能化的爆发则正在重塑技术周期,陈葆立强调:“全球AI大模型已经在每一个月产生超过一千万亿的Token”,与此同时,“中国公司所贡献的开源大模型,已经在全球下载量成为世界第一”,都意味着软硬件不再是各自循环,而必须在同一节奏中同步演进。

与此同时,行业的融合让传统的产业划分变得模糊,郭威提到:“做手机的客户做PC,做PC的客户做服务器……做机器人的公司可能源于传统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也可能是AI公司。”而今年的展区更像是这一趋势的缩影——移动设备公司、服务器整机厂、工业设备企业都在展示 AI 方案,产业版图被重新排列组合。

全球化的视角,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则提到:“我们的客户正在从中国走向全球。”这意味着合作不再只围绕国内市场展开,技术能力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生态的协作方式也需要支持伙伴的全球化交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英特尔在中国市场形成的这种“生态共振”,是一种结合全球技术体系与本土创新场景的战略选择。

它是一种让企业能够在高度竞争的时代保持韧性的方式,也是一种面向未来十年的布局——在算力需求暴涨、技术周期加速、生态重组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真正能够站稳的,不是产品,而是系统性的能力;不是单点优势,而是能够与整个产业同步呼吸的生态位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