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元创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在姑苏区朱家湾街180号正式开园。活动现场,园方对17家入驻企业代表交付入园钥匙,并与8家拟入驻企业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姑苏区首个TOD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区域发展注入“数智力”。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基层治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苏州落地的首要领域。
走进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南区派出所的红庄警务工作站,AI机器人“小南”正以温和的语音接待前来办理居住证的新市民孙女士。输入门牌号后,“小南”自动为其匹配对应社区,同步推送材料清单与办事流程,并语音播报相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条款。
这位警队“新成员”集人机交互、日常接待与法规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具备厅堂服务、办事咨询、导览讲解、社区查询及反诈普法宣传等多项职能。据南区派出所所长沈逸平介绍,该AI机器人不仅支持多语言服务,能够承担重复性低技术工作,还可实现咨询的持续处理与实时反馈,并逐步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与数据录入模板。
自投入使用以来,这款智能机器人日均服务群众超过40人次,业务受理效率提升32%,平均每项办事流程缩短14分钟,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
图片来源于吴中公安
企业服务领域同样迎来智慧化转型。以红庄社区某造纸厂为例,因相邻工厂厂房越界导致货物进出受阻,该厂通过南区派出所线上“警企服务站”平台提交诉求后,系统自动识别为“用地纠纷”类型,5分钟内即生成《企业用地合规性核查清单》,同步调取双方电子档案,并借助物联感知系统实时传输厂区周边监控画面至综合指挥室大屏。从接收诉求到民警现场调解完成,整个过程仅在1天内顺利解决。
![]()
图片来源于吴中公安
运行半年来,该平台已覆盖红庄社区重点企业40余家,涉企纠纷调解周期平均缩短65%,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基层服务革新。
人工智能复兴传统文化,从“数字存档”到“沉浸体验”
在文化领域,苏州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千年文化“活”起来,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新文旅产品。
今年6月,“彣芯雕龙·丝绸文化数字中心”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正式成立,该机构致力于系统性地将馆藏中沉睡的10万片传统丝绸纹样,转化为可计算、可调用的数字资源。
数字中心配备了由北京邮电大学专门研发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该设备使纹样采集效率提升约30%,且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实现国产自主研发,为文化数据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采集仅是数字化的开端,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纹样“活”起来。为此,每片纹样都需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随着《文化数据标注需求和流程》国际标准的发布,纹样档案建设迎来了统一规范的模板。该标准创新性地采用“一核六面”的解码方法,从技术、造型、纹样、色彩等六个维度,系统解读纹样背后蕴含的审美智慧。
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姑苏区一批以文旅为切入点的人工智能企业正积极推进技术应用落地。例如,金阊街道某企业研发的“AI民国旗袍换装”产品,为旅拍提供了新玩法。金阊文化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万佩泽介绍,目前能实现的功能就是游客在这个设备上面拍个正面照片,它就可以把服装还有背景都统一换成游客想要的素材,自己拍一下就能感知到大概穿起来是什么状态。
![]()
图片来源于苏州新闻
此外,苏州园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走在行业前列。拙政园通过“拙政问雅”数字夜游项目,运用灯光投影与数字媒体技术,在夜色中营造出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视听效果的园林意境,使游客获得超越日间的沉浸式游览体验。
同时,园方还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在“苏周到”APP平台上线了见山楼的720度高清晰度全景三维展示。这一举措让市民游客无需亲临现场,即可通过手机端自由“登楼”游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古典园林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与创新性展示。
人工智能助力个人创业,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的后援”
在个人创业领域,苏州通过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让“一人公司”(OPC)从概念走向现实。2025年11月,苏州成功举办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人工智能OPC大会,向全球创业者发出诚挚邀请,展现了其在推动人工智能与个人创业深度融合方面的决心与实力。
作为该体系的核心载体,苏州工业园区率先设立了跨部门“人工智能+”专项工作组,系统整合数据、算力、资本等核心资源。该工作组由科创委牵头,成员涵盖经发委、大数据局、金融发展局、人社局等职能部门,通过统筹协调与资源调度,构建起协同作战的“支持系统”。在此基础上,园区创新推出“10个1”特色培育机制,即围绕一个特色产业,构建涵盖产业规划、国资公司、功能园区、大院大所、基金、服务机构、龙头企业、合作平台、品牌盛会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撑。
与此同时,苏州着力打造从校园到产业的“无缝衔接”机制。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了33所中外院校、8万名在校大学生,成为OPC创新的人才基地。园区出台的《园梦未来·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更提供了一系列精准支持:应届毕业生可享受面试、交通及连续三年的安家补贴;符合条件的人才还可获得最高25万元的购房补贴,切实解决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苏州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开放资源,赋能小微企业发展。以思必驰为例,作为首批人工智能发展驱动中心,该企业将自身定位为“连接器”与“加速器”,通过开放核心AI技术平台、共享已验证的产业解决方案,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及依托其承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系统性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协同,为OPC创业者提供全面的技术平台与生态支持。同样,苏州工业园区蒲公英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在六年内成功孵化290家AI企业,总估值超过40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培育能力。
这些举措印证了苏州正在构建一个让个人创业者不再孤单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的后援”的创业新模式。
文/陈建桦
资料苏州市公安局 苏州市数据局 苏州日报 苏州新闻 人民日报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