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王红宁院士:将立足四川“主产区”,以多学科交叉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院士上封面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25 20:14:18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四川大学王红宁教授凭借在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产品安全领域的卓越贡献成功当选。消息传来时,她正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参加“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

“其实没有太多兴奋的感觉,已经很淡定了。”11月24日,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王红宁院士语气平和。王红宁院士长期致力于畜禽重大疫病的生物防控、抗生素替代与绿色养殖技术研究。从西昌边远地区走出,到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她用4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理论—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之路。

感恩良师引路 夯实成长根基

“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阶段,一路上遇到很多好老师,真的很幸运。”回顾求学岁月,王红宁充满感激。

1963年生于西昌的她,是地地道道的凉山儿女。小学到高中的9年时光,恰逢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手机、电脑,连黑白电视都是稀罕物,幸而遇上诸多好老师,才得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在她的回忆里,数学老师曾手刻蜡纸印题给学生练习,语文功底则来自通读《毛选五卷》的深厚积淀。临近高考时,还在西昌一中的农场劳动,当时农村夜晚无电,老师甚至自购柴油发电供学生夜读。初中起,王红宁被选入业余体校学习篮球,每天清晨六点雷打不动去训练后再赶往学校上学。老师一句“体育锻炼好了,以后健康工作50年”的叮嘱,让她至今仍保持每日记录步数、坚持运动的习惯。

1978年-1982年王红宁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当时的四川农学院)兽医学专业,1982-198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师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夏定友教授,夏教授幽默风趣的英文教学,为她打下了坚实的英文与科研功底;博士阶段,王红宁又跟随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生物防治领域开拓者——刘世贵教授,奠定了“生物防控”的学术方向。

2004年,王红宁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四川大学。“这是我学术生涯的分水岭。”她说,前二十年在四川农业大学专注动物疫病防控,后二十年则在四川大学拓展生物防控与多学科交叉,开启科研新阶段。

推动学科交叉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很多农业领域的难题,单靠一个学科解决不了,必须靠多学科交叉发力。”王红宁举例说,“当研发新药或疫苗时,我的专长是病原检测,但要提升效果,就得找一个懂材料的人来‘包裹’一下,再去找一个懂数学的人预测一下到底效果怎么样。”

在川大工作的这些年里,王红宁始终践行着这个理念,而她的实验室,也成了川大跨学科合作的 “样板间”。在研发精准消毒主推技术时,与数学学科合作建立空间模型,找到微生物分布最高点,使消毒剂使用量减少5倍。如今,她团队正通过AI技术筛选抗菌物质,从几十万个分子中精准锁定候选对象,再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王红宁院士对下一步有着清晰规划:依托四川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推动交叉学科中心建设,继而打造“长江上游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生物资源保护、种养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她希望将“实验室—企业—农户”串联起来,打造“天府粮仓”绿色样板。

立足四川“主产区”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四川是生猪和鸡蛋生产大省,这里就是我们的‘主战场’。”王红宁说。

自1985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王红宁始终扎根四川,将科研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四十载坚守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产品安全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理论方法上,她开创“全链条-可溯源-能预测”三位一体畜禽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理论和方法;2012年,完成动物专用抗生素系列研发;技术产品上,创制畜禽病原菌检测、防控技术和新兽药等99种;在引领示范上,她建立生猪、蛋鸡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新范式,细菌病发生率降低50%,抗生素减量30%-97%。

作为农业主产区的科研工作者,王红宁始终紧盯产业痛点。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王红宁临危受命担任四川省非洲猪瘟防控专家组组长,主编防控手册,给全省规模猪场发放了3万册,为稳定生猪产能提供技术支撑。

“四川作为生猪、蛋鸡主产区,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动物健康、产品安全、绿色发展,更是国家重大需求。”谈及未来,王红宁的目光坚定,“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把猪养得好,让鸡蛋质优,更要可持续发展,让四川的猪肉、鸡蛋能更安全地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