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凯 广州报道
日前,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这一年度行业盛会恰逢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拐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新能源主导的新阶段。
开展首日,比亚迪展台成为全场焦点。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携仰望、腾势及王朝系列等多个品牌亮相,集中展示了包括仰望U9 Xtreme超跑、腾势N8L、唐L在内的多款车型。这些搭载最新技术的量产车型,不仅展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更见证了中国汽车品牌在高端化、智能化赛道的全面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比亚迪正通过完善的多品牌战略布局,持续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
多品牌展现硬核实力
在展会现场,仰望品牌展区无疑成为最具人气的焦点区域。其中,仰望U9 Xtreme以其卓越的性能参数引发业界强烈关注。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款超级跑车在被称为“汽车工业试金石”的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创下6分59秒的圈速纪录,同时以496.22km/h的极速刷新全球量产车极速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型在国内四大专业赛道的系统性测试中均刷新了量产车圈速纪录,其中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取得2分04秒、珠海国际赛车场1分36秒的成绩,充分验证了其赛道性能。
此外,仰望U7也亮相本届车展。该车搭载了创新的易四方和云辇-Z技术系统,实现了1300匹马力的强劲动力输出。现场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动力性能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分布式驱动系统和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确保了车辆在极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用极致技术树立品牌高度。
![]()
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的同时,比亚迪通过腾势与王朝系列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其中首次在国际车展亮相的腾势N8L采用了2000MPa热成型钢车身结构,配合创新的混动CTB技术,在安全性能方面达到全新高度。与此同时,即将迎来第30万辆交付的腾势D9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稳健,更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高端化进程向全球推进。
![]()
王朝系列作为比亚迪的重要产品线,此次带来重大技术升级。旗舰车型唐L搭载全球首个量产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实测峰值充电功率达到1000kW,仅需5分钟即可补充370公里续航里程,有效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在智能驾驶领域,新升级的“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功能实现了从出发到泊入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展现了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比亚迪持续深耕技术研发的决心,更进一步强化在细分市场的产品力。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车竞争已进入“长赛道竞争”阶段。比亚迪通过仰望树立技术标杆,利用腾势巩固豪华市场,再借王朝系列实现规模效应,这种立体化布局迫使跨国车企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品牌的创新速度。尤其在东南亚等市场,中国品牌正从“性价比”转向“技术溢价”输出,这将是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变量。
从销量领先到生态布局
在技术实力持续突破的同时,比亚迪的市场表现同样亮眼。根据最新发布的销售数据,比亚迪10月单月销量达到44.17万辆,创下年内新高;1—10月累计销量已达370.19万辆,同比增长13.9%,全年销量目标完成率超过80%。这一优异的销售成绩,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密不可分。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达437.5亿元,同比增长31%,这一研发规模在A股上市公司中位居前列,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高端化战略方面,比亚迪取得了显著突破。方程豹品牌10月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飙升415%;新车型钛7上市首月即实现月销破2万辆,成交均价超过21万元,成功打开了中高端个性化市场。与此同时,智能驾驶技术也迎来重要里程碑,“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的搭载车辆已突破200万辆,日均生成的智能驾驶数据里程超过1.3亿公里,形成了数据驱动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
![]()
在夯实主营业务的同时,比亚迪正积极构建更广阔的智慧出行生态。近期与美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人车家”智慧生态建设,实现了车辆与家居设备的智能联动。用户可通过车机系统远程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享受更便捷的智慧生活体验。此外,比亚迪还联合多家生态伙伴,推出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车载智能设备等配套产品,通过完善智能出行生态体系,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赵永琪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这一历史节点,比亚迪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的产品布局,已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显著优势。
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3000亿公里,在推动绿色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仰望品牌的高端突破,到腾势品牌的稳健发展,再到王朝系列的持续升级,比亚迪正在通过多品牌协同发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广州车展现场,众多参观者对比亚迪展出的新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能源补给方面的创新成果,预计将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的新方向,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