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神舟二十二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就像完成了一次庄严的宇宙接力——我们借来的星星,还给了夜空。而我的神舟任务,也在此刻画上了暂时的句点。
东风航天城——他们说这里是全中国离星空最近的地方
![]()
说来奇妙,我们熟悉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实并不在酒泉。它静静地坐落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深处,那里有守望了三千年的胡杨林,如今更见证着一代代中国人把梦想送往天外。而我和同事刘栋,何其有幸,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
(唯一的一张合影,大象新闻两人团)
按下暂停的欢呼声
初抵东风航天城生活区,处处可见火箭、月球与航天员的印记。第二招待所像是被时光轻轻搁置在了八十年代——不是陈旧,而是一种纯粹的氛围。食堂里飘来小米粥的香气,我们揣着期待与忐忑,就这样踏上了追“星”之旅。
10月31日下午,问天阁前,航天员出征仪式正在紧张准备中。从阁门到登车点的三十米,是历届航天员一步步踏出的“功勋路”。从杨利伟到今天,每一脚都踩在中国人飞天的梦里。现场的观众比预想中多得多,连媒体区也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确保拍摄不被遮挡,我试探着和身边的大爷大妈商量:“待会拍出镜时能不能麻烦您不站起来?拍不住回去要挨批评的。”大妈先看了一眼我手里的牌子,问我:你们是大象新闻的呀?我老刷到你们,我是你们粉丝,就爱看你们视频。。。没事儿,你拍,我帮你看着点儿人。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仪式现场媒体区也挤满了观众)
接下来,我见识到了这群长辈的热心与能量。试机位时,一位阿姨主动问我:“需不需要我在旁边挥小红旗?”她还自觉让出一小块空地,不停对周围人说:“别挤啦,这是媒体区,给小姑娘留位置,拍不好回去要挨板子的呀!”她的话把我们都逗笑了。
直到航天员真正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周边竟出奇地安静——我只听到自己几乎破音的呐喊。事后我问阿姨:“你们怎么不喊呀?不激动吗?”她笑着说:“激动呀!但怕影响你工作嘛。现在能喊了吗?”我哭笑不得:“可以了可以了!”那一刻,我本能地抱了抱她。我知道,他们等了四个多小时,就为了这一瞬间的欢呼,却为了配合我们,选择了静默地见证。
其实在航天员出场前,不少媒体同行都在抢发“预制稿”,生怕错过第一波推送。我也紧张到手心出汗,但我们始终相信,真正值得记录的,是航天员走出问天阁那一刻,我们最真实、最澎湃的情绪。当他们稳步迈出,庄重报告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克制,都化作了眼中难以抑制的热泪。
它不止是个马扎!
为了避开问天阁的人潮,我们一路小跑冲向开往发射基地大巴的集合点。结果——遇上了史诗级大堵车!一车的媒体人开始自嘲:“等我们到了发射场,飞船该不会已经到空间站了吧?”
果然,我们比预计晚到了一个半小时。啥也别说,跑吧!(那会儿我还在想,上学比赛那会儿估计跑得都没这快)一路狂奔到现场,远远就看见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中,洁白的箭身上,“中国航天”四个字在夜色中闪闪发亮。
1.5公里外的观测区早已人山人海。一个被爸爸扛在肩头的小朋友,举着儿童相机对准火箭,用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的声音说:“我要拍它飞上天,还要问航天员叔叔,太空的星星是不是比戈壁的更亮。”我看着身边形形色色来观看的人。
……等等,醒醒,你是来工作的!但此情此景,谁能不走神?
为了抢到最佳拍摄角度,我们现场上演“抢凳子大战”。摄像刘栋先从外媒区“偷”出一把椅子,又从观众区的小朋友那儿“哄”来了一个马扎。
没错,就是那个折叠起来吱呀响、打开来晃悠悠的小马扎!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我们的“御用摄影台”,竟然是个马扎。
刚颤颤巍巍站上去,倒计时就响了——“一分钟准备!”
热血“嗡”地冲上头顶,周围的欢呼声几乎要把指令声淹没。我屏住呼吸,听着扩音器里传来的读秒:“5、4、3、2、1——点火!”
“拍到了!拍到了!”身边的刘栋几乎要跳起来,我太懂他了。两次任务,他都把自己“锁”在取景器后面,透过那个小小的窗口追逐光芒。火箭升空的震撼,他永远是通过屏幕看到的。但为了让更多人见证这一刻,他心甘情愿。
火箭拖着金色的尾焰缓缓上升,最终化作一颗星星,融进漫天星光里。镜头后的我忍不住颤抖,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忽然想起小时候总说“我要去太空摘星星”
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哪怕只是站在一个晃晃悠悠的马扎上。
![]()
(站到马扎上的刘栋比身边人高了许多)
戈壁VIP体验课
11月的第一天,我们重整心情,迎接神舟二十号的归期。在等待的日子里,测信号,演练。。。戈壁滩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每次连续超过6小时的户外守候,让我们饱尝了“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滋味——早晚的温度逼近冰点,而正午的烈日却又让人无处遁形。嘴唇干裂、皮肤粗糙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勋章”。
苦吗?确实苦。但在这片承载着航天梦想的土地上,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我们在戈壁滩泡起自热小火锅,一位老记者笑称:咱们这是用西北风就着星光下饭,别有一番风味。
11月3号,最后一次综合演练,从中午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备战”状态。每个人心里都在期待着:快了,他们快回家了,我们也快回家了!但在5日凌晨,一则“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任务推迟”的通知让基地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待定”两个字,让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成了戈壁上最漫长的等待。等待的日子里,我们一遍又一遍跟着搜救分队去熟悉着陆场环境。
作为现场记者,我们不仅要与时间赛跑,还要与严苛的自然环境抗衡。东风着陆场的戈壁滩看似平坦,实则布满了低矮的骆驼刺和锋利的碎石,越野车在起伏的沙丘间颠簸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人五脏翻腾。同车的搜救队员看我脸色发白,笑着打趣:“多来几回就习惯了。你们去旅游景点体验戈壁越野,还得花钱买票呢!我们这儿,免费VIP待遇。”
这句话,让一车的愁云惨雾瞬间散了大半。

(第一次综合演练行驶在前往着陆场的戈壁滩上)
沙尘暴中的“柳暗花明”
终于等到神舟二十号确定归家的日子。可任务当天中午,沙尘暴不期而至,而比沙尘更让人揪心的是另一个消息——由于宣传处两次更换联络员,工作交接出现疏漏,我们的车牌信息被意外漏报。
那一刻,我们几乎被挡在历史性时刻的门外。
那句苦涩的玩笑“每回都上当,当当不一样”,此刻成了现实。得知消息的瞬间,如五雷轰顶,所有的努力眼看就要因为这场意外而付诸东流。
万幸的是,一位老政委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他把我和同事刘栋分别安排进了军车。那一刻,我忍不住泪如雨下——这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让我们的追星之旅得以继续。
前往着陆场的路上,能见度不足百米。风沙砸在车身上噼啪作响,车内却异常安静,搜救队员手里紧握的对讲机——是我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
“成功着陆!”对讲机里传来的四个字,让所有人长舒一口气。
但为了安全,我们的车迟迟不能发动。眼看着返回舱已经降落,我急得直想踩油门。搜救队员却不急不躁地说:“跟新闻比起来,安全更重要。”
当我们终于获准前进时,情况更让人心急——陈冬已经出舱了,比预计提前了二十多分钟!我在戈壁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狂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蛋了,要赶不上了!最后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举起手机就出镜,风沙迷眼,人头攒动,但我必须证明——我在现场!
而命运的转折就在这时悄然降临。
为什么说“越努力,越幸运”?在医监医保车上,护送航天员的队伍里有咱河南老乡;直升机的机长和副机长又都是济南老乡。他们热心地帮我维持秩序,还贴心地说:“不采访完,任何人不得签名合影。”甚至主动为我们举灯补光。
正是这份乡情温暖,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独家专访机会。特别是“独家采访河南籍航天员陈中瑞”的视频,收获了9.8万点赞,成为本次报道中最亮的亮点。
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值得。当我用颤抖的声音对着航天员说出“欢迎回家”时,这一刻,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这历史时刻的参与者。采访结束时,航天员陈冬在印有“大象新闻”标识的手持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来自家乡媒体的“身份证明”,成了连接我们与航天员最直接的纽带。
![]()
(航天员陈冬在大象新闻的手持牌上签名留念)
此程终,追星不止
返程的路上,戈壁滩上又挂起了大风,沙子无孔不入,回程的路上,随行的老杨看着我们疲惫却兴奋的样子,感慨道:“你们这些记者,和咱们航天人一个脾气——认准的事,再苦也要做成。老杨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他刚到基地时,这里的条件更艰苦,冬天的戈壁零下几十度,科研人员只能裹着军大衣在室外工作。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在干一件伟大的事。”
夜深整理素材时,发现镜头里不经意拍下了许多同行的工作瞬间:有人在风沙中护住相机,有人蹲在越野车后盖上赶稿,有人共享着微弱的信号......这些画面,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却是我们对这份职业最真实的诠释。。
我们的任务结束返回招待所时夜已深,天上的星星格外明亮。总有一天,我或者是你还会来到这片土地,继续追着那些星,见证更多神舟飞天的奇迹,记录更多中国航天的故事。

(在戈壁滩上我们“吃”了不少沙子)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