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胡梦然 见习记者 黄海婷 深圳摄影报道
当全球时尚版图在不确定性与新秩序中加速重构,中国时尚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第31届FASHIONSOURCE与SS26深圳原创时装周的双重奏,正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集中阅兵——这场汇聚600余家海内外展商、吸引近5万全球行业买手的行业盛会,表面是创意与商业的狂欢,实则是一场关于产业价值重构与全球话语权争夺的深层博弈。
这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制造业在成本优势褪去后,如何以“科技、创意、可持续”为新“三驾马车”,驱动从“规模制造”向“智慧创造”的战略跃迁。表象之下,核心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何将短暂的展会热度,转化为产业持续进化的长久动力?
为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华夏时报》记者穿梭于展馆与论坛之间,从供应链、原创力与出海通道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中,寻找中国时尚产业破局的关键密码,同时追踪三个关键赛道的竞速与融合之道:一端是供应链企业试图突破“价格红海”,以科技与可持续重塑价值;一端是新锐设计师在商业化与个性化间的艰难平衡;更有跨境电商构建的新出海通道,正在改写传统贸易规则。
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重构与经济隐喻
在传统服装制造业深陷“价格战”红海的背景下,供应链的自我革新已成为关乎生存的经济命题。一批具备前瞻视野的企业,正试图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深耕与差异化定位,挣脱低附加值竞争的恶性循环,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寻求溢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集体诉求。
“卷不动价格的时候,你就去卷产品,卷自己的独特性。”深圳市宣栩服饰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昌扬对《华夏时报》记者道出了当下许多企业的务实选择。他透露,公司参展的核心目的并非短期接单,而是通过展示自主开发的设计能力,与看重长期价值的客户建立深度绑定。“提升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做长期主义,可能未来才会有结果。”李昌扬对记者说的这番话,折射出中国制造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深耕的经济逻辑转变。
这种转变在细分领域更为明显。杭州羽臻好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建明二十余年专注羽绒服品类,他看中的是其在服装“大件”中的市场稳定性和更广的客群跨度。“冬季周期长,穿羽绒服的时间长,销量自然有保障。”在展会中,他凭借15D亲肤面料、90白鹅绒和纯手工制作工艺,成功吸引了大量实体批发与连锁客户,这验证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深度专业化”本身就能构筑起坚实的经济护城河。
![]()
与此同时,一场由AI驱动的效率革命正从底层重塑供应链的价值。北京曲动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泉斌向《华夏时报》介绍,其公司通过AI技术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一键上架独立站的完整闭环,并能基于市场反馈数据快速迭代设计。“快时尚行业拼的就是速度,”刘泉斌继续向记者指出,“我们的愿景就是用AI将整个周期缩短到极致,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与国际巨头如ZARA竞争。”这套系统已服务全球600多家电商客户,其模式预示着:未来供应链的竞争力,将愈发体现在数据驱动与快速响应的能力上,这直接关联到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这些才是决定利润的关键经济指标。
然而,技术落地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面对AI工具繁多、学习成本高的普遍痛点,以及企业内部“不会用、不想用、怕被替代”的抵触情绪,企业如何系统性地推进智能化转型?对此,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时尚分会副秘书长、纺织服装企业人工智能发展分析师滕凯频在展会同期论坛上向记者指出了关键路径:“一定是找到一个最容易去突破的业务单元或部门先行尝试,以获得拥抱技术的正向反馈。”他进一步阐释道,人工智能对于个体而言相当于一个“外脑”,它实现了岗位上下游的“技术平权”。“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不再仅是绘画技法,而是其审美与将创意具象化的能力,这才能决定他如何输出精准的指令,并判断AI给出的结果。”
这套方法论在森马等大型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杭州森创启睿科技管理有限公司CEO渊虹向记者分享道,通过“一号位躬身入局”、建立全员培训与激励体系、并营造“每周AI应用周刊”的学习氛围,他们已成功孵化了600多名AI认证人才。这标志着,供应链的智能化转型,已从单点工具的应用,演进为一场需要战略共识、组织变革与文化塑造的系统工程。
原创力如何在个性表达与市场接纳间寻找经济平衡点
原创设计是产业升级的灵魂,但其商业化道路却布满荆棘。在SS26深圳原创时装周光鲜的T台背后,一场关于“创意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现实讨论同样激烈。这不仅关乎设计师的个人梦想,更关乎整个产业创新生态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正循环。
“星启计划”作为本届时装周的重要支点,试图通过产学研协同与国际资源嫁接,为新生代设计师搭建从概念萌芽到市场落地的成长路径。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依然需要跨越。《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MAGGIEMA品牌主理人马婧思在《AI驱动的服装电商体系建设》圆桌论坛上所阐述的困惑颇具代表性:“作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其实我完全在把控品牌的走向。如果我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那我的品牌这一个季度可能就全都废掉了。”这种强烈的危机感,迫使她必须拥抱变革,AI因此在她的前期策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AI可以帮我生成更体系化、更广泛的内容,让我在这个框架里发挥自己的长处。”
然而,技术赋能的过程伴随着组织管理的阵痛。马婧思向记者坦言,推进AI应用时,部分设计师因工具的不完美而产生排斥,“有些设计师会觉得,我拿iPad很快就能画出来,用AI反而会出错,比如莫名其妙多了一个腰带。这需要坚持,不能被暂时的困难阻挡前进的脚步。”这种抵触情绪,本质上是对生产力变革的不适应,这也恰恰印证了滕凯频关于“技术平权”的观察。滕凯频向记者指出,这要求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迁移:“人工智能对于每个个体的职业生涯而言,相当于一个外脑。它完成了一种技术上的平权。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会画几笔稿,而是其审美与将创意具象化的能力。”记者发现,这一观点,为原创人才适应数字时代指明了方向——人机协同,而非替代,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渠道端,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连接设计与它的目标客群。《华夏时报》记者从服务方的角度观察到,许多原创品牌面临“公域平台流量成本高,无法反复触达用户”的痛点。对此,杭州有赞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经理江晓婷向记者表示:“我们帮助商家将分散在各平台的客户,沉淀到私域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养护。”
采访中,她还以女装品牌为例,向《华夏时报》记者说明通过搭建小程序等载体,能够有效提升用户忠诚度和复购率,“我们已经服务了超过600万商家。”这一数据背后,是原创设计在商业化过程中对稳定渠道和用户关系的迫切需求。只有当创意能够被高效地识别、触达并交付给目标客群,原创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价值闭环。
如何借力重构全球贸易链路与利润分配格局
本届展会首次引入跨境电商业态,打造国内首个专注时尚产业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的B2B平台,这绝非偶然。在传统外贸渠道增长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国货出海”通过数字化贸易寻找新增量,已成为整个行业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共识。
这一趋势吸引了像北京曲动科技这样的国际玩家。刘泉斌向记者明确表示,选择深圳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正是看中这里作为“全球跨境电商高地”的产业生态与丰富的原创设计资源。“我们想通过这个展会,助力中国的原创品牌快速走向世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他的愿景,与展会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双向通道的目标不谋而合。
![]()
“云秀场”通过联合多家头部社交平台,凭借“即秀即售”的即时转化通道,将T台上的灵感瞬间变为订单,极大地提升了原创设计的商业转化效率。记者获悉,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模式,不仅缩短了交易链路,更在本质上改变了时尚价值的传递速度和方式。与此同时,有赞等全域服务商也在帮助品牌构建兼容本土与跨境的全渠道数字化运营体系,确保品牌在出海过程中能够持续运营用户,而非做一次性的流量买卖。
从宏观视角看,这条由数字技术铺就的新出海通道,正在悄然改写全球时尚贸易的利润分配规则。它使得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原创设计师品牌,有机会绕过传统的多级分销体系,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从而掌握更多的定价权与品牌叙事权。杭州羽臻好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黄建明虽主营国内批发,但也感受到了深圳作为前沿阵地的开放活力。他向记者坦言:“现在我感觉深圳的时尚环境是前沿的,跟杭州、广州应该是齐名的。”这种开放与前沿,正是跨境电商赖以生存的土壤。当“中国设计”而非仅仅是“中国制造”通过新渠道走向世界,我们争夺的已不仅是订单,更是产业链条上高附加值的生态位。
秀场之外,何以为继?当“秀场即卖场”成为行业标配,我们更需冷静思考:什么才是支撑中国时尚产业长期价值的真正引擎?是昙花一现的爆款,还是建立一个能够不断进化、包容多元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
第31届FASHIONSOURCE与SS26深圳原创时装周提供了一份多维度的解答蓝图:以科技赋能制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原创设计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突破价格竞争;以跨境电商打通新全球化的任督二脉,重塑价值链。这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
其中,人工智能作为底层变量,其意义已超越工具本身。正如滕凯频所总结的,它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平权”,重塑岗位核心能力。而如渊虹所言,应对之道在于将其视为“生存题而非选择题”,通过战略共识、组织变革与文化塑造,将其内化为企业的核心基因。
然而,在记者看来,真正的挑战在于,这套系统能否从“展会模式”延伸至“产业常态”,形成内生的、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并实现品牌溢价。这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持续协作:供应链需保持开放,拥抱如AI般的效率革命;设计师需在个性与市场间找到精妙平衡;而政策与资本,则需要为中小企业和原创品牌的成长提供更具耐心的土壤。
在深圳这片制造业底蕴与创新基因交织的沃土上,孕育的不仅是一场行业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中国时尚能否从“规模制造”成功迈向“价值创造”的深度实验。这场实验的结果,将深刻影响中国在全球时尚价值链中的最终席位,并成为观察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样本。正如展会落幕时所展望的,未来或许会迎来从“如何办好一场秀”到“如何构建一个持续价值创造系统”的深刻变革,而目前中国时尚产业的价值重构之路,才刚刚启程。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