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1-10月软件业收入超8400亿元,南京“AI 动力”让场景应用持续 “破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现代快报 时间:2025-11-26 00:08:49

中医AI理疗镜“望闻问切”,照一照便知体质密码;车载AI秒懂你的语言,悄悄调凉空调、推送街角咖啡;卫星终端打破天地阻隔,现场数据秒回……在南京,人工智能不只是实验室里的代码,而是渗透进衣食住行的“科技暖流”。今年1—10月,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8401.6亿元,同比增长16.1%。这座软件名城正以“科技+场景”双轮驱动,走出一条兼具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的突围之路,让人工智能的酷炫魅力照进寻常烟火。

生活“智”变,AI把服务送到掌心

从当下热门的AI短剧、小说视频,到各类娱乐宣传、城市推广内容,数字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



“我们始终相信,AI正在重塑劳动力形态,而硅基智能的使命,就是打造能服务各行业的硅基劳动力与新质生产力。”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毛丽艳说。依托AI技术构建的劳动力,正渗透政务、医疗、金融、保险等多个行业,以标准化、全天候、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实现服务深度下沉,让科技平权照进现实。比如,生日当天收到专属客服的语音祝福,打开APP就能匹配私人定制服务,感冒时指尖轻点就接通专业医生,这些曾是“理想服务”的场景,如今已成常态。

与城市同频共振的硅基智能,更用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毛丽艳介绍,今年推出的“硅基大司马”矩阵账号,凭借AI技术与专业团队的默契配合,全网粉丝已破千万,上千条内容既展现金陵文脉温度,又传递中国科技力量,成为南京AI产业的“网红名片”。


在浩鲸健康的展厅里,一款叫“小杏仁”的AI理疗镜让中医智慧“活”了起来。“每天照照镜子,就能通过舌诊、面诊等,完成体质辨识,获取食补、运动、作息等个性化康养建议。”南京浩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沁丹介绍,它由浩鲸健康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依托底层灵山中医及素山中药大模型,为居民提供千人千面的康养建议,把中医资源“搬”到社区门口。目前,南京建邺区等地的相关社区对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未来居民能免费体验这份“AI健康管家”服务。


产业“智”升,产学研拧成创新一股绳

在汽车、卫星通信等硬核领域,南京AI正掀起一场效率革命。



车载系统依托用户画像与上下文长时记忆,精准监测到车主驾驶疲劳后自主响应,推荐附近适配偏好的咖啡店、自动调节空调提神、切换音响至激昂旋律……这正是中科创达“滴水 AIOS”系统的日常操作。南京中科创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飞介绍,“我们把座舱、智驾全打通,让车成为懂你的助理。这套核心系统已牵手全球车企,凭借大模型技术深度学习用户习惯,打破了‘指令式交互’的局限,让智能汽车真正融入生活。”

在地面网络薄弱的基建现场,实时数据如何回传?南京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作为一家聚焦卫星互联网的科技企业,鹏鹄物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一是将5G NTN天地内网协议应用于太空领域,实现无地面网络环境下的通信与定位功能;二是自主研发卫星芯片与模组,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与成本。“我们打造了一款终端产品,长按SOS键3秒即可发送位置,还支持文字编辑交互,满足极端情况的联络需求。”而这家公司的目标是未来3—5年,将卫星通信资费降低至与地面网络相当的水平。

生态“智”融,街区社区构建集聚生态

AI的破圈,离不开生态的滋养。在AI时空•南京人工智能国际社区,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的入驻,搭建起“高校+企业+政府”的“超级连接器”。“我们把人才、科研、需求绑在一起,让创新不落地空转。”中心副主任黄凯说,自10月成立、11月入驻阿里中心以来,已联合中央科创区管委会以及相关企业,为学生创业铺路、给教授成果找“出口”、帮政府项目匹配技术,孵化出多个AI“潜力股”。


目前,中心在AI+交通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尤为突出,由东南大学刘志远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国产化交通仿真软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应用;自主研发的交通大模型实现了交通执法、交通政务等垂直应用。这些成果,正是南京产学研协同的生动注脚。

良好的生态,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2021年成立于北京的鹏鹄物宇,如今把研发中心安在南京。“政策支持、产业链资源,都是我们扎根的理由。”目前公司已通过政府牵线与徐工集团对接,正加速融入本地生态。

剑指“万亿级”,AI既是引擎也是温度

强大的“磁吸力”,让南京AI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1—10月,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8401.6亿元,同比增长16.1%,规上软件信息业营收增速远超全市服务业平均水平。


全省首个人工智能生态街区——“AI・镜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在雨花台区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开街;31款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占全省六成;通过认证的开源鸿蒙发行版操作系统15款、软硬件产品122款,位居全国第二;成功获批全国3D动画制作行业首家“3D动漫制作工具链研发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南京在产业高地建设中的硬核底气。

这背后,是“差异化发展、协同共兴”的布局智慧。玄武区建成超1500P算力池,推出16个行业大模型;建邺区兑现“软件三条”政策超千万资金,培育梯度产业;徐庄高新区打造“聚、动、用”数据生态,江苏数据交易所上架产品超4000个,全国首个电池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发放万余张“数字护照”,让数据成为产业升级的“新石油”。

科技发展,最终要走进日常、点亮生活。在医院,19家公立医疗机构率先推广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已服务超300万人次;鼓楼医院“博爱”大模型、“博爱”智能体调用量破180万次,江北新区基层诊疗平台让居民实现“主动健康管理”。在街头,L4级无人巡逻车累计测试超7600公里,AIOT隧道安全平台自动识别异常,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提升出行效率,宁停车小程序打通65万个公共泊位。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在守护着日常出行。

当硬核科技撞上烟火日常,这座软件名城正用AI书写着数智时代的新答卷,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科技的温度,感受到发展的活力。未来,这份“南京智慧”,还将解锁更多可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