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个顶尖学科,两个一流学科,临床医学稳居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6年领跑全国医学院校;两院院士增至19人,国家级人才达380人次;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20.5亿元;13家附属医院拥有1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门急诊量、开放床位数、年手术人次、诊治疑难重症人数均占全市重要比重……今年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牵手”的第20年,今日“强强合并20周年”新闻通气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数据和案例,回望过去,这场融合激发出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高等教育改革生态,在面向健康中国命题的育人、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硕果累累。
![]()
通气会现场
从“单科独奏”到“跨界交响”
在读博士胡佳腾曾是一个“没科研基础、临床经验一般”的学生,却在导师刘晓兵的引领下,站上手术台,直面“人体内不定时炸弹”——面对主动脉瘤分支动脉重建这一临床微创手术禁区,他牵头成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主动与来自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等不同专业的同学组队,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历经多次迭代,成功开发出“主动脉瘤激光原位开窗精准定位系统”,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为攻克这一“禁区”提供了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选择交医,就是选择了奉献。”胡佳腾觉得,这句烙印在无数交医人心中的话语,像血脉一样融入成长,也沉淀为交医人共同的底色:用科技创新硬实力,托起服务人民软心肠。上海交大以“AI十条”推动学科融合之际,他在导师带领下,进一步联合校本部生物信息学团队,将机器学习与图像识别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主动脉瘤生物样本库,并初步开发出基于体液生物标志物的早期筛查与破裂风险预测模型,致力于将主动脉瘤的诊疗模式从“被动拆弹”转向“早期排雷”。
“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解决医学前沿领域复杂问题的要求,而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强强联合,可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院士也有切身体会。去年他的第一位医工交叉博士学生向雪琳正式毕业。她是“4+4”的医科博士,有化学化工专业背景,博士学习期间,夏强院士与上海交大樊春海院士合作,综合考量她的多学科、复合型的专业背景与未来的临床发展路径,为她量身定制跨学科研究课题。“她想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而像这样培养起来的医生,未来临床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自然。”
他们是交大医学院育人模式转型的缩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介绍,合并二十年来,交大医学院本科招生从710人增至1045人,研究生从670人增至2300人,增设医学技术等一批国家亟需的新兴医学专业,率先推出“医+X”和“X+医”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施“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培养改革;医学院构建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青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屡获金奖,育人成效显著。
![]()
交大医学院新校区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
在仁济医院肝脏外科的成长轨迹中,医工交叉的“化学反应”清晰可见。夏强院长带领团队从13张床位起步,依托两校合并搭建的“移植+X”学科交叉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儿童肝移植中心。不仅是肝脏外科,仁济临床团队与交大本部深度融合下,心内科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构建“AI+心血管影像/代谢”筛查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转化金额超4000万元;骨科联合材料、药学院研发抗感染骨科材料,形成“临床—研发—转化”闭环,获教育部科技一等奖;泌尿科联合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开发经输尿管介入机器人,填补国产空白,并牵头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研制自动化液体活检平台。
以临床需求驱动的医工交叉,已成为医学原始创新的关键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落户仁济医院,联合化学化工、计算机等学院,在核酸分子工程、分子诊断和创新药物等领域持续合作,建成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汇聚12名国家级人才,获批5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发表近300篇高水平论文,并实现新冠试剂盒、核素探针等成果转化。依托仁济管理的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2023年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数据显示,化学反应式发展已结出硕果:上海交大医学院国家级项目经费从2005年的0.6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2.59亿元,20年间增长18倍;临床医学学科稳居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更值得关注的是,13家附属医院形成的协作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
医工交叉带来的成果转化,也是两校合并后最具活力的创新增长极。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长周永丰介绍,自上海交大医工交叉研究基金设立以来,累计投入经费约6.74亿元。截至目前,基金已立项超过2000项,有3000多名项目负责人和合作者直接承担了项目研究,为1900余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桶金”支持。基金发挥了“育苗筑基”的重要作用,已有1500余名项目承担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000多项;基金成为了科研攻关的“助推器”,已有72位曾获基金支持的项目负责人,牵头承担了79项国家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主战场。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是代表性案例。公司创始人、上海交大机动学院徐凯教授,自2013年起相继三次获得学校医工交叉基金项目支持。术锐团队历经二十余载潜心钻研,持续深耕单孔手术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了全链条技术突破。目前,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上海市、北京市等全国多地超过70家三甲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于今年捐赠1300万资金支持学校深化医工交叉研究,体现科研反哺与创新循环的良好生态。
“‘强强合并’的二十年,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创新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介绍,通过优化生产关系让各类创新要素得以充分释放,上海交大站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全局视角,以多学科交叉为抓手,努力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转化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对医学院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国际化办学、拔尖医学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等给予重点倾斜,把医工交叉、医教协同、产研贯通的优势转化为医学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20年来,“交医模式”已交出亮眼成绩单,但“化学反应”仍在继续。今年,“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实施,上海交大医学院也迁入浦东新校区。记者获悉,未来上海交大将进一步整合学校、学院以及附属医院资源,与国际医学园区相关机构、企业联动,将医学研究、人才培养、临床治疗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结合,打造医学人才及自主创新高地,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加快提高校园管理的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水平,全心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原标题:《20年“化学反应”,交大医学院如何炼成医工交叉“最强引擎”?》
栏目编辑:郜阳
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