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26 日消息,科技媒体 Golem 昨日(11 月 2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最新研究揭示,部分系外行星可能拥有自行制造水源的能力,而非完全依赖彗星撞击或星际冰块。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行星富含氧的岩石地核会出现熔化,就能与富氢的大气层发生反应,持续不断地生成水。这一发现为解释为何一些紧邻其恒星、本应干涸的行星仍拥有大量水提供了新思路。
该理论尤其适用于“亚海王星”(Sub-Neptune),在人类目前已发现的 6000 多颗系外行星中,这类行星最为常见。这类行星的直径通常是地球的 2 到 4 倍,其结构被认为是由岩石金属地核和浓厚的富氢大气层组成。
这层大气如同一个巨大的“保温毯”,为地核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旦地核熔化成岩浆,其中锁定的氧元素便会释放出来,与大气中的氢结合,启动这台天然的“水发动机”。
![]()
研究团队为验证这一假设,在实验室中利用脉冲激光和钻石砧单元(Diamond-Anvil Cell),成功模拟了行星地核与大气层交界处的极端环境。
IT之家注:钻石砧单元是一种科学实验设备,利用两颗钻石的坚硬顶端对极小的样本施加巨大压力,同时可通过激光等方式加热,用于在实验室中模拟行星内部等极端的高温高压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当富氧矿物在模拟的高温高压下与氢气接触时,确实生成了水。研究人员指出,这个地质“反应釜”理论上可以持续“沸腾”数十亿年,为行星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源,即使是那些环境酷热的星球也不例外。
该媒体指出这项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天文学家对潜在宜居星球的认知。正如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昆汀・威廉姆斯所言,这些行星本身就是“水发动机”,这一机制的发现,意味着未来在寻找地外生命时,天文学家将拥有更广阔的探索目标。
参考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