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卡车界“特斯拉”,走不了特斯拉老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1-26 14:12:15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魏帅

以正向研发、轻资产模式、两段式商业化为核心业务模式,这家成立五年的新能源重卡已经来到了港交所的门前。

11月6日,新能源重卡及智能公路货运解决方案科技公司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有望成为港股"智能驾驶重卡第一股"。

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公司,在短短五年内已交付超6400台新能源重卡,营收从2023年的4.2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9.69亿元,增幅高达362.5%。

然而高增长的背后却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累计亏损已达17.01亿元。

相比于如今火热的Robotaxi、Robovan等智能驾驶赛道,重卡并不是一个足够"性感"的赛道。干线运输、矿山货运、港口输运以及城市建设渣土清运等场景相对边缘,且场景集中。

正因如此,新能源重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封闭场景乃至公路货运的面貌,它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更以其显著的经济性成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新引擎。

突出的运营成本优势以及适合高强度运输的智能驾驶场景,让这些智能"大家伙"的经济性愈发凸显。

深向科技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深向科技几乎全部收入依赖于单一车型"深向星辰",且客户与供应商高度重叠,为这场IPO平添变数。

在这条赛道上,深向科技的先发优势相当明显。但行业的挑战与产业政策仍是横亘在物流产业跃迁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一位新能源重卡行业的从业人士向「创业最前线」透露,商用车作为生产力工具,必然受到强政策的影响,而且从场景多元化和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方面来看,距离整个新能源重卡的大规模爆发还需要一些时间。

1、非典型造车

深向科技的造车之路,既不是典型的理工男造车,也不是资本、科技跨界汽车,其创始人万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随后前往中欧国际商学院继续攻读EMBA。从求学生涯来看,万钧是典型的文科生创业。

而真正让万钧与造车产生交集,来源于其工作及创业的履历。

1994年参加工作后,其历任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及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等职位。在之后的2012年,万钧开始创业并创立狮桥集团。

资料显示,狮桥集团是一家物流数字化技术公司,公司主要从事物流运输平台服务、智能新能源卡车研发制造、卡车金融等服务。

正是这一系列的工作履历,让万钧关注到了重卡行业痛点,也让其升起了重构重卡、探路新能源重卡的信心。

2020年,万钧联合百度和狮桥,在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重卡新势力深向科技。


(图 / 深向科技抖音官方号)

2020年12月成立,2021年9月发布样车,2023年5月实现量产交付,2024年就拿出了交付超3000辆的成绩单。

相比于其他还在测试阶段的卡车新势力,深向科技的步伐确实越走越快。

在深向科技官网页面上,"全球首家采用正向定义方式实现智能新能源重卡批量交付的公司"就展现在颇为显眼的位置。

即便经历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深向科技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从4.26亿元猛增至15.06亿元,2024年同比增幅高达362.5%。

按交付量计算,报告期内公司销量分别为509台、3002台和2873台,累计交付近6400台新能源重卡。

按2024年销量计,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场排名第十,市场份额2.7%。其中,新能源重卡销售收入一直是占比的大头。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重卡的收入占比均超过99%,零部件销售收入不足1%。

与此同时,业绩三倍速狂飙背后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为2.66亿元、3.89亿元和6.75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3.7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17.01亿元。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136%、142.43%、148.83%和141.3%,始终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公司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也快速攀升,从2022年末的3940万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14.15亿元,信贷风险持续积累。

深向科技的流动性压力也不容小觑。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总额达54.1亿元,而流动资产仅33.18亿元,流动比率低至0.61。同期银行借款达7.42亿元,明显高于5.93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关于资金使用情况,深向科技方面回应「创业最前线」称,公司董事认为,目前本公司拥有足够的营运资金,可满足目前的需求以及未来12个月的需求。

在「创业最前线」看来,作为产业发展早期的新能源重卡赛道而言,早期的持续投入和亏损难题不可避免,即便是身处头部,深向科技也需要经历亏损与持续投入的阶段。

2、既是供应商,也是大客户

事实上,成立以来,深向科技一直保持着小步快跑的发展态势。

2020年成立以后,深向科技仅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发布了首款智能新能源重卡深向星辰一代。

2023年,这款新车已经进入到了量产交付阶段。

目前,公司已经交付两款量产车型,分别为深向星辰和深向星途。其中深向星辰已经迭代至星辰二代,续航增加至670公里,整车也通过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设计实现轻量化,更适合长途干线运输。


(图 / 深向科技抖音官方号)

但是,在2025年中深向星途开启交付前,深向科技完全依靠深向星辰一款车型支撑业务大盘,营收来源显然有着高度集中的风险。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售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99%,零部件销售不足1%,智能公路货运解决方案尚未产生收入。

按照乘用车智能驾驶的逻辑来类比,智能公路货运解决方案,也就是软件及生态建设是行业未来商业化的趋势,也是高毛利产品所在。而目前从深向科技来看,这部分产品尚未产生价值,优势也无从体现。

据了解,深向科技颇受百度系资本的青睐,在公司发展的历程中也获得了百度的多轮战略投资。在技术方面,百度也在自动驾驶生态上提供支持。

此前,深向科技曾与百度签订技术授权,包括若干专利和阿波罗驾驶平台辅助软件等,作价约1.45亿元。

当然,深向科技方面也坦陈其技术研发中不乏百度系的技术加持。除开技术授权费用外,据披露,2022年至2024年及2025上半年,深向科技向百度采购云服务和OTA服务,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408.1万元、407.5万元、388.4万元、194.3万元。

另外,深向科技预计,2026年-2028年,将根据百度服务框架协议应付的最高年度总额上限分别为3170万元、5450万元、8610万元。这笔费用,对于深向科技来说负担不小。

关于百度技术授权等相关问题,深向科技也回应了「创业最前线」的疑问。深向科技方面表示,百度授权以白盒模式获取其核心知识产权与底层技术,通过该合作,公司自主开发了自研技术能力,例如公司的车辆智能系统及智能驾驶功能。

而关于云服务采购等方面,深向科技也坦言在订立或者重续具体采购和业务协议前,公司也会进行第三方报价比较,也会定期评估收费公平合理性。

生产方面,深向科技选择的是新势力代工的老路子,由老牌卡企江淮汽车代工。虽然这样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快速实现量产,但并非长久之计。更何况江淮还为苇渡、速豹等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并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的企业,深向科技自身对于供应链的掌握能力也相当不足。

2024年,深向科技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采购的92.3%,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22.3亿元,占比61%。供应链高度集中,导致公司议价能力较弱,生产成本控制面临挑战。

这种单薄的供应链,暴露着深向科技的风险。


(图 / 深向科技抖音官网)

更引人关注的,是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现象。2023年和2024年的第一大客户A(宁德时代)既向深向科技购买电池,又向其供应电池。

深向科技解释称,这一做法经灼识咨询确认,符合行业惯例。"这种重叠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价值链内的紧密垂直整合,若干上游电池制造商亦设立下游电池运营实体,以支持电池租赁方案。"

这波左手倒右手的腾挪操作,虽说符合行业惯例,但却让外界对其独立性打上了问号。

而从客户来看,产品的客户集中度也比较突出。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50.7%,其中第一大客户就贡献了25.7%的收入。

在「创业最前线」看来,客户集中度高固然能实现订单的有效绑定,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可以提供稳定的客源,但是这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企业拿下订单的能力较弱。

3、新能源重卡还没到收获期

新能源重卡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

2025年1-7月,全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8.22万辆,同比大增191%。渗透率也从2023年6月的5.69%跃升至2025年6月的26.07%,实现翻倍式增长。

根据灼识咨询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重卡渗透率预计将达到53.5%,市场规模达25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3%。

尤其是全球公路货运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3.9万亿美元,其中干线公路货运承担了超过50%的运力。


(图 / 深向科技小红书官方号)

目前,紧随深向科技,更多的传统重卡企业、机械工程创业公司也看中了这一市场。三一重卡、徐工集团、一汽解放等企业正在逐步向新能源转型;零一汽车等新势力企业也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

总的来说,新能源重卡领域已形成了传统巨头、产业龙头与科技新锐同场竞技的活跃局面。未来,竞争的关键将越来越集中于智能化水平(如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特定场景的深度解决方案上。

纵观整个行业,新能源重卡正朝着场景多元化和技术协同化方向发展。一个显著趋势是"车、电、站、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成熟,通过将车辆、电池、充换电设施和智慧调度平台整合,有效降低了用户的总拥有成本。

当然,这种行业趋势,也对行业基础设施的推进提出了挑战,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仍需完善,特别是在跨省长途干线上;不同品牌间的换电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氢能重卡的制氢、储运成本和加氢站网络建设等也要加速推进。

深向科技此次冲刺港股,是重卡新势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它展示了其在技术和市场开拓上的初步成功,但也将盈利难题、市场竞争等严峻挑战摆上了台面。其上市进程和后续发展,无疑将成为观察整个新能源商用车行业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深向科技方面也向「创业最前线」表示,未来将推进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以及拓展生态体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等举措,平衡市场扩张与技术壁垒构建上的难题。

对于深向科技而言,上市只是第一步。在实现自我造血之前,资本市场不会永远为故事买单。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深向科技需要尽快证明自己不仅能卖出更多车,还能实现盈利。

毕竟,资本市场可以宽容高增长伴随的亏损,但不会永远为梦想买单。

*注:文中题图来自深向科技小红书官方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