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严禁用AI实施学术不端!清华大学发布首个AI教育应用指导规范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1-26 20:13:28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当生成式人工智能“闯入”课堂与实验室,一场无声的教育变革正在全球高校悄然发生。教师们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路径,却往往困惑于使用边界,也对学生们交上来似曾相识的“AI作业”感到无奈;学生们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却也面临“思维惰化”“认知外包”等隐忧。

  近期,《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发布,首次系统性地对校园人工智能应用提出全局性、分层级的引导与规范。记者发现,这份《指导原则》覆盖了当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核心场景,对人工智能在校园的应用表明了“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强调人工智能始终是辅助工具,明确禁止用人工智能代替本应由本人进行的学术训练,严禁使用人工智能实施代写、剽窃、伪造等行为。


  图为清华师生在课堂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华社发

  《指导原则》由“总则”“教学篇”“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三部分构成,并提出“主体责任”“合规诚信”“数据安全”“审慎思辨”“公平包容”五大核心原则。其中要求:师生对人工智能使用情况及生成内容依规进行披露声明,严禁学术不端;严禁师生使用敏感信息、涉密数据或未授权数据训练或驱动人工智能模型。此外,提醒师生警惕“人工智能幻觉”,应通过多源验证防范因过度依赖导致的思维惰化。

  其中的“教学篇”中建议,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自主制定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与程度,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内容负责;需主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人工智能,培养其核心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但严禁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代码等内容直接复制或简单转述后作为学业成果提交。

  《指导原则》制定的背后,是清华大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持续而系统的探索和布局。


  图为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202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人员听取关于《指导原则》的汇报。新华社发

  为了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该校2023年就启动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课程试点,目前已有超过390门课程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覆盖人工智能学伴、备课助手等十大功能场景,逐步构建起涵盖通识课、辅修学位与证书项目的多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在清华园中不断涌现,困惑也随之而来:学生用人工智能写作业,算不算作弊?教师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责任谁来承担?研究生用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生成代码,边界在哪里?

  为回应这些问题,该校教育学院教授李曼丽带领团队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指南开展深入调研,系统分析了全球25所高校发布的70份相关指南。2024年,清华正式启动《指导原则》制定工作,项目组为此访谈了百余名师生,涵盖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了解师生关于人工智能在教学研究中应用的期待和建议。

  “不同学科、不同人工智能使用习惯的老师同学,观点会有差别,每一次讨论都很激烈,”参与《指导原则》制定的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回忆,“也正是在这样的观点碰撞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项工具的使用问题,而是教育在智能时代的重新定义。”李曼丽认为,技术成熟与风险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学校仍需时间来探索和观察人工智能在真实教育场景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指导原则》实施,学校未来还将通过人工智能素养平台、教学工作坊、跨学科研讨等多种方式,推动《指导原则》落地生根、迭代更新,助力培养能善用人工智能、与智能技术携手创新的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