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字智能时代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为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把脉”,其中“数智赋能”是高频词。如何用好数智工具再造一条“智慧长江”,是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
近年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一场以数智技术深度赋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变革浪潮澎湃涌动,正在重构文化体验的边界、革新参与模式、拓展全球对话的维度,勾勒出“数智长江”的清晰未来。
沉浸式体验融合线上线下
曾几何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长江的浩瀚。而今,数智技术正悄然改变长江文化的传播模式,从单向输出转向了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线上线下融合共生,从到场打卡升级为全网联动、云端抵达的沉浸式体验新模式。
在湖北省博物馆,这场变革体现得尤为生动。早在2018年,该馆便打造了全国首个5G智慧博物馆,观众已可体验VR敲击曾侯乙编钟。2025年4月,博物馆再度升级,推出电影级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空间内,百名观众可同时戴上VR头显,“穿越”至春秋战国,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进行跨越2500年的对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则创新推出“三峡文化数字院线”,借鉴电影院线模式,通过VR技术让观众“身临”大唐长安与侏罗纪三峡,以游戏化、科普式互动打破文化传播的边界。
这种沉浸式体验已延伸至更广阔的场域。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报恩圣境元宇宙”体验,让观众通过扫描装置建立数字分身,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八大关卡中互动穿梭。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介绍,博物馆正以数字复原、点灯仪式、国际青年创客大赛等当代实践,重新点亮“城市、人心与文明的延续”。
![]()
全民共创助力跨界破圈
数智技术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激活全民共创的智慧与热情。长江水利委员会创作了新媒体作品《小水滴游长江》《一滴水的北上之旅》等。三星堆与哔哩哔哩合作“我的三星堆世界”像素化设计活动,邀请全球青年开启想象世界,在全球直播里一起搭建像素风的三星堆。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黄梅戏实验室利用数字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展超智能数字人、黄梅戏虚拟博物馆等多模态展示传播研发,探索戏曲数智化保护与传播。
![]()
许多创作者尝试跨界破圈,探索更适应时代传播需求的表达方式。在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之江河传播分论坛上,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透露,最近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学转化中的潜力,“比如说,能不能把我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通过人工智能转化为微短剧。”他通过《大江之上》《世纪江村》《经典之城》等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长江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程。在他看来,书籍是传统的书写与传播,是承载历史的基础,而微短剧是一种现代的书写与传播。他认为应加强长江主题的文艺创作,并通过AI等技术将其转化为绘画、影视、微短剧等多种形式,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
“数智长江”流向更广阔的未来
从资源数字化到平台一体化,从体验沉浸化到传播全球化……展望未来,一条更加系统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数智长江”正越来越清晰。它将以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崭新姿态,串联起更广阔的“朋友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我们要制定标准来规范河湖治理,还要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来进行河湖治理,让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实现自由的跨国界共享。”他还给南京点赞,“南京依江伴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河流、湖泊、山川、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南京是如何去保护长江等河流,和河流共生,并将这一实践引向全球的。”
![]()
《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中指出,长江沿线地区正积极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围绕三大方向用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构建数字平台,提升管理效能;创新文化表达,拓展传播途径;融合虚拟现实,发展智慧旅游。“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围绕数字文旅、文博科技、文化大模型、非遗活化、智慧治理等重点方向,布局以‘创新走廊’为引领的数智文化产业带,出台配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打造创新平台与孵化基地,以吸引和培养具备科技与人文复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未来已来,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长江文化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深化应用,长江文化有望在更广阔的国际语境中展现其独特魅力,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主办方供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