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李想反思:理想汽车回归创业模式,押注“具身智能汽车”路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凤凰网科技 时间:2025-11-27 12:10:07

11月27日,理想汽车昨日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在随后的业绩电话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表了关于公司面向第二个十年的长期战略思考。面对行业竞争与技术变革,李想明确了组织、产品、技术三大维度的关键转型:

组织变革:坚定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李想反思过去三年推行“职业经理人”体系在应对剧烈变化时的局限性。

宣布自今年四季度起,放弃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产品重塑:拒绝参数内卷,定义“具身智能机器人”

指出单纯比拼续航里程的“电动车”逻辑和重复建设手机功能的“智能终端”逻辑均为研发浪费。

未来十年的产品核心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强调产品需具备“自动”和“主动”服务能力,如主动接驾、生活照料等,实现从被动机器向主动机器人的质变。

技术路径:自研M100芯片,构建完整AI系统

明确具身智能与语言智能的系统差异,强调端侧算力与物理世界感知的精准性。

披露核心技术布局:采用3D ViT感知模型(有效距离扩大2-3倍)和自研M100芯片

通过线控体系改造,计划将从感知到执行的响应速度从550毫秒提升至350毫秒,大幅降低事故率。

战略目标

未来3-5年内,致力于让理想汽车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用户价值最高、表现最好的企业。

以下为李想业绩会发言全文:

大家好,我是李想。

2025 年的第三季度,也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问题带来的各种挑战,这些因素对我们的交付和经营也产生了影响,但是今天更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长期的思考,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三个最重要的关键选择应该怎么做?分别是组织、产品、技术。

第一个关键选择是组织,我们所面临的选择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还是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

理想汽车在过去的十年里,最初的 7 年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随着规模的扩大,到了我之前创业所没有经历过的营收规模。在 2022 年前后,很多人都会建议我们走向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因为在历史上,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汽车企业,以及微软、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都在这一模式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过去三年我们非常努力的让自己变成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在真实的体验和落地后,我们认识到创业公司和职业经理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体系,它与流程、组织结构无关,而是管理理念和要素的差异以及各自适用于不同阶段和行业环境。

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非常成功,但是需要三个要素:第一,行业和技术周期相对稳定。第二,企业的行业地位领先且稳固。第三,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要么没有动力干了,要么已经不在了。如果满足这些条件,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好的选择。苹果和微软也都在职业经理人接班后,从千亿美金成长为万亿美金的企业。

而创业公司的条件恰恰相反:第一,行业和技术周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行业格局不确定,企业还不是领先者。第三,创始人和创业团队每天还在投入地努力工作,充满动力。在人工智能重塑各个行业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身的特点更符合创业公司的条件。

创业公司的管理的核心是四件事:

更多的对话,深度的对话,而非更多的汇报。 在高度变化中,深度的对话是提升认知和大胆决策的关键要素。

聚焦用户价值,而非只是交付。 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值得交付,而不仅仅是完成各种交付的任务。

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的资源。 去年花 10 块钱做的事情,今年就要花 8 块钱去做,从而才有更多的资源去做短期不创造收入的长期投资和能力建设。

要识别关键问题,而不是创造信息不对称。 只有价值增加了,效率提升了,关键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在高度竞争、高度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

过去三年,我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我们却变得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而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那些公司都可以使用创业公司的管理方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从 1998 年开始,我有 27 年的创业公司的管理经验,而且从来没有在任何大企业中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工作过,当下面对的又是一个行业高度竞争,技术高度变化的大环境,我自己热爱汽车,热爱产品,热爱人工智能,工作就是自己最大的爱好,为什么不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和方式来管理想汽车?

这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第一重要的选择。因此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我们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

组织的选择是一切的基础,进入新的十年,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真正要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产品是什么?技术往哪里走?这是永恒不变的本质。

首先关于产品,我们同样要做一个选择,面向未来十年,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是电动车?是智能终端还是具身机器人?

当产品停留在电动车,竞争的逻辑就会变成参数大战,续航多 20 公里还是少 20 公里,车长多两厘米还是少两厘米,如果只是电动车的竞争就是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续航,更便宜的价格。顺便 copy 一下已经被验证成功的那些设计,比如理想L9。所有除此之外的研发投入都是研发成本的浪费,更强的传感器、更强的模型、更强的算力、更强的主动悬架,都是整车成本的浪费,甚至性能强大的算力和主动悬架等产生的能耗还会给续航带来负面效应。

如果我们选择做智能终端,就会更加关注屏幕里的那些事,本能地变成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复建设。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终端上大部分创新都是这种逻辑,本质上是把智能手机的功能搬到车上,把手机的 APP 放到车机里,把更大的语言模型上到车里,甚至希望能够在车里做 coding,在车里做 deep research。用户买车到底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明明在手机和电脑上有更好的体验、更自然的应用,为什么非要放在车上?这些投入对于用户的价值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企业的自娱自乐。

我们还可以让车变成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说白了就是机器人,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和电影明确地告诉我们,机器人最大的分类就是两种形式,一种像人一样,一种像车一样。霹雳游侠和赛车总动员也清晰地告诉我们,汽车是机器人的核心形态之一,如何把车变成机器人,给它眼睛和耳朵的感知能力,给它大脑和神经的模型能力,给它心脏等器官一样的计算能力,改造硬件,形成更强的本体能力。

让汽车机器人具备顶级司机的能力,不仅可以开车,还可以每天迎接你,帮你停车、帮你充电,给你开关车门,无微不至地为你提供便捷体验和关怀。它还可以扮演父母助理、乘务员的角色,在车内给你提供最便捷的生活服务和空间照顾,就像飞机的头等舱服务,就像小时候妈妈一直在我们身边的照顾和关怀。

如何定义一个好的具身机器人?从被动的机器成长为自动的机器,再进化为主动的机器人。未来 10 年,具身智能最有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产品的竞争也是自动和主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而这些价值会融入高频的生活和体验中,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电动车的选择不是不好,而是不够。智能终端的选择也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只有选择具身智能这个最难的题,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提供自动和主动服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恰好它就是变形金刚的汽车形态机器人,是赛车总动员、霹雳游侠的汽车形态机器人。新时代给予汽车企业和创业者们最好的机遇和最高难度的挑战。

接下来是技术的选择,更具体的讲是完整 AI 系统的技术选择,是面向数字世界的语言智能,还是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这意味着要构建完全不同的系统能力。

要想做好具身智能,最重要的是构建一套不同于语言智能的 AI 系统,它包含具身智能的感知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具身智能的模型相当于大脑,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统相当于神经。具身智能的算力相当于心脏,具身智能的本体相当于人类的身体。当下没有任何第三方供应商可以完整地提供这套系统,甚至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供应的。

语言智能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好模型和计算,更大规模的模型、更大规模的计算就会带来更强的能力,而具身智能必须增加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模型也是必须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理解。精准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泛化。操作系统需要确保软硬的最优融合,提高更高的帧率,整体系统要快和精准。为具身智能的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等提供的算力也需要在端侧供应,而不是云端,最后还要改造硬件成为具身智能的本体,比如三维神经控制的线控和主动液压悬架系统,提高本体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如果你理解具身智能整个IT、整个 AI 系统,你发现可以改变以及急切需要改变的实在太多了。

首先是感知,基于现有的感知模型和端侧的算力,现在的 3D Bev OCC 占用网络 2D ViT 有效的感知距离,我讲的是有效而非理论上最大只有 100 多米,远远不如人类的眼睛。如果升级成人眼,工作原理相似的 3D ViT 有效距离可以扩大 2 至 3 倍。今天我们辅助驾驶可能 50% 以上的常见问题自然就解决了。3D ViT 不仅限于自动驾驶的领域,在车外和车主的主动交互与服务,在车内与家人的主动交互和服务也就变成了可能。这需要感知模型的研究和研发的重大突破,还必须有 M100 这样的为具身智能定制设计的芯片和强大的编译团队高效配合才可以实现。

其次是模型,有了 3D ViT 才有了真正对物理世界的理解,VLA 模型中的 VL 才可以更好的对于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人类的数据才可以更高效地被用于训练,视觉模型生成的数据才可以更好地去完善训练现有最好的计算平台。一个 4B 的 MOE 的模型运行帧率只有十赫兹,而执行系统是六十赫兹。如果模型运行的帧率可以快 2 至 3 倍,现在辅助驾驶的一些舒适性的问题,反应迟钝的问题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同样需要对传统的 GPU 架构和算力进行深度的改造和定制,以及专有的操作系统。M100 芯片就是为解决具身智能这些本质的问题而研发的。

最后是本体,人类的刹车转向的最快响应速度在 450 毫秒左右,目前自动驾驶的感知到执行的完整链路在 550 毫秒左右,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本能的反应就是慢很多,像老年人在开车,线控体系可以把整个链路的响应速度提升到 350 毫秒。别小看这 200 毫秒的差距,这大概可以把事故率下降 50% 以上,而且让人感觉开得比自己还要好,还要安全。既是理性的真安全,又是感性的安全感。

基于这样的需求,整个控制的方式都会变得完全不同。如果只是关注语言智能那样的模型规模的提升,模型规模扩大一倍,算力提升带来的性能提升只有 5% 到10%。如果从具身智能整体来看,每个环节全系统地去解决最关键的问题,那接下来一轮自动驾驶的性能提升应该有5-10倍。

具身智能为用户提供的自动和主动的快速交互和真实服务的能力更是有和无的质变。过去三年,我们对于具身智能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让我们下一代的产品充满信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以上三个关键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基础,它比上一个十年更难,也更具挑战性。我们深知未来的竞争不在一时一刻,而在方向的长期选择和持续投入的定力。

依托坚实的财务基础,我们会保持专注,用我们最热爱的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打造领先的具身智能产品,确保理想汽车能够穿越周期,引领技术,成为一家长期为用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我也希望以后更多的以这样的方式与投资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每个季度以固定格式的汇报。感谢我们的投资人,在我们最难的时候仍然支持和信任我们。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在未来的3-5年内,让理想汽车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用户价值最高的企业。

谢谢。

标签: 智能 模型 职业经理人 机器人 创业公司 汽车 产品 管理模式 智能终端 用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