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红书,如何成为长内容创作者的「新沃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鞭牛士 时间:2025-11-27 16:03:47

小红书有了一批自己的“作家”。

“文字只是一种辅业,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才是重心。”

“写作对我而言,是给予我重新观察生活的眼光。”

“日复一日,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种田和一日三餐的家务活上。”

写下这些字句的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一群在小红书中“长”出来的长内容创作者。

他们当中,既有70岁伏在裁缝机上书写人生故事的阿嬷“我是肖大妹”,也有用中文记录田野调查的外国学者“Victor魏玉波”,还有聚焦父亲养老院生活的“养老院启示录”。

虽然身份、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小红书找到了表达出口,把藏在生活褶皱中的故事诉诸笔端,掀起一场关于“生活文学”的创作热潮。

今年11月,第二届“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在上海落幕,共有19篇作品入围,2篇作品获全场大奖,4篇作品获评委大奖,这场面向普通人的赛事,成为了这些创作者集中展示的舞台。

颁奖现场,肖大妹一度哽咽说道:“感谢读者让我有继续创作下去的勇气,让我知道就算是一棵歪脖子树,也能开出花来。”

肖大妹的故事,是不少小红书长内容创作者的缩影,他们没有经过文字训练,却用质朴的语言书写身边的故事,吸引无数网友追更。

数据显示,这场赛事共收到两万多篇、累计超4000万字的投稿,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作品都使用了小红书7月推出的长文本功能。

这些长内容创作者持续在小红书耕耘写作,而持续举办两年的“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则让他们更好地被公众熟知,一步步走向台前,也推动小红书的内容生态向更广更深处延展。

从70岁阿嬷到外国学者,

Ta们在小红书书写人生故事

在小红书写作长文,正成许多普通人记录生活的日常,一篇篇长文,也承载着他们的人生故事。

肖大妹的写作故事,从近70岁开始。

肖大妹生活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家中世代务农,她年轻时,为了生计,一脚踏入“人间三苦”之一的“磨豆腐”行当,每天忙到昏天黑地,夜里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年纪渐长,肖大妹已不能高强度劳作,女儿担心她闲下来不适应,开始鼓励她记录下自己务农磨豆腐的一生。

但肖大妹并没有接受过文学训练,关于写作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学生时代,她担心自己不会写,这时,女儿耐心地劝导她:“哪个讲写作一定要文绉绉,你平时怎么讲话,你就怎么写。”

于是,肖大妹拾起笔,书写下自己坎坷的一生。

家里的一台老式缝纫机成为了肖大妹的“写作阵地”,她每天与一只八哥为伴,伏在缝纫机上写写画画,题材从家中的花草扩展到儿时纺棉花的嗲嗲(奶奶)。

今年7月,她开始在小红书账号“我是肖大妹”中更新长文笔记,她的文章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只是用平实的“大白话”记录着自己从青春时期到暮年的人生经历。

比如,她在《一街人生》中对胖的观察:

“胖的有两种。有的是真胖,全身的肌肉白里透红,一步一震颤;有的虚胖,皮肤暗黑,我猜这种人应该是脾胃虚寒、痰湿气滞血瘀,这种胖是种病态的表现,我担心他突然一天脑梗或心梗而亡。”

真胖和虚胖的形象跃然纸上,画面感十足,评论区常有网友感慨:“肖奶奶,你的文字像水一样灵动,看得人好舒服。”

如今,不到半年的时间,肖大妹已在小红书更新了60余篇长文笔记,把生活写成文学并收获了超8000个粉丝,向世界白纸黑字地证明,自己的一生是怎样过活。

如果说肖大妹的书写是对岁月的打捞,那么外国学者“Victor 魏玉波”的中文写作,则见证了文字跨越国界的力量。

单看魏玉波的作品,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个外国人创作出来的。

在一切都追求快节奏的当下,魏玉波尤其喜欢乘坐慢悠悠的火车,他觉得身处其中,“时间像山西的面条一样延展,如同一节无尽的车厢在轨道上行驶”。

他将夜间乘坐火车的经历写成长文《火车的一夜》,既记录夜深时车上依旧热烈的交谈声,也写下与陌生旅客一见如故、畅谈人生的独特感受,这篇文章还获得了第二届“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的评委大奖。

一位小红书网友如此形容阅读魏玉波长文的感受:“文本语言很特别,像四下无人的荒原里放映的纪录片,也像严肃又俏皮的田野采集,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很广阔的意味。”

魏玉波目前在北大读人类学博士,他最早在小红书的写作经历要追溯到2022年。

当时,他刚来北大读博不久,日常在小红书分享读书生活与田野调查的见闻,足迹遍布北京。

渐渐地,他的中文写作能力愈发成熟,笔记篇幅从短短几行到上千字连载的长文,而小红书的网友们恰好见证了他这一路写作的成长。

最近,魏玉波又去到了江西进行田野调查,小红书的网友们也期待着追更他下一篇见闻。

在小红书,这样的长内容创作者还有很多。

比如中年失业的建筑师“养老院启示录”,用“电子日记”的形式写下“问题老人”父亲在养老院的点点滴滴;辞职到中国骑行的英国小伙儿“Ben Silver”,用英文记录下骑行的故事。

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构成了小红书多元的长文创作生态。

小红书,如何成为

长内容创作者的“新沃土”?

小红书的长文生态,不仅“长”出一批原生长内容创作者,更成为许多外部创作者的内容“新沃土”。

今年7月,小红书上线长文本功能,将单篇笔记的字数上限从一千字增加至一万字,并支持一键排版和公众号文章导入,吸引了不少外部长内容创作者的加入。

新榜编辑部便是其中之一,随即在同名小红书账号中同步更新文章内容,并收获了多篇爆款长文笔记。

比如,今年7月,新榜编辑部在小红书发布的文章《对话张兵,怎么做那艺娜的抽象生意?》,这篇文章的字数超过了三千,但依然有许多网友耐心阅读并评论。后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笔记在小红书的曝光量超13万,获赞5000+。

与此同时,新榜编辑部观察到,还有不少像“36氪”“晚点LatePost”一样的科技自媒体、各领域专家学者以及资深媒体人开始在小红书更新长文,并创作出不少高质量笔记。

小红书能成为长内容创作者的“新沃土”,与其功能设计和社区氛围密不可分。

在功能设计上,小红书的长文页面简洁清爽,常有网友表示,在小红书阅读长文,似乎有一种翻阅纸质杂志的感觉,这种体验也让用户更容易沉浸其中。

最重要的是,与其他平台“短平快”的阅读习惯不同,小红书已形成深度阅读的社区氛围,用户偏好阅读真实故事,纪实类、生活类长文更易获得共鸣。

比如,在肖大妹小红书长文的评论区,有不少年轻人分享祖辈的相似经历,还有同龄人交流晚年生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交流社区。

即使是专业类长文,用户也会在评论区提问、讨论,而非简单划走,这种“高质量互动”无疑能让创作者获得更强的创作动力。

此外,小红书也在帮助更多长内容创作者走向台前,像是举办“身边写作大赛”,给予相应的流量扶持等。

去年首届“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的奖项得主“我恋禾谷”,不仅通过一篇《老伴儿的生平》被更多人关注,在小红书收获了近10万粉丝,还在今年出版了同名书籍《我恋禾谷》,让生活中的文字真正落地生根。

一批长内容创作者的崛起,也在悄悄重塑小红书的内容生态。

曾几何时,网友对小红书的印象多停留在攻略指南等短内容上,但如今,以肖大妹、魏玉波为代表的创作者,正用饱含人生厚度的长内容打破这一刻板印象。

而且,这类有厚度、有温度的长内容,不仅激活了平台内的原生长内容创作者,也在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入局,不断丰富小红书的内容土壤。

今年7月,小红书将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便是对这种生态变迁的精准呼应。

如今的小红书,内容形态早已愈发多元:从生活文学到行业观察,从田野调查到诗歌小说,不同圈层的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

数据更直观地印证着这种变化,据官方数据,在小红书,每天都会产生1亿字的生活记录。

这些记录,或许不具备传统文学的严整范式,却以其原生、真挚、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构筑了一种属于当下时代又十分鲜活的“民间叙事”。

可见,小红书不止有“生活指南”,更有长叙事的“生活文学”,它在消费决策入口之外,也是一个记录时代、承载情感的“生活文学阵地”。

更深层次来看,这背后实际反映了当代人从物质消费到精神共鸣的需求升级,而小红书恰好提供了一片沃土,让每一个认真的创作者,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新榜)

标签: 小红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