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象,作者 | 古廿,编辑 | 文昌龙
“当一家企业陷入困境以后,可能很多人都想出奇招去逆转。但我认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稳住阵脚最重要,质量就是你的阵脚,只有稳住质量,才能寻求突破。 创新可以决定企业有多大的想象力,但是质量决定了你能不能活下去。”
这段5年前雷军在小米十周年公开演进中分享的经验,也正在成为小米现在的答案。尽管被网友吐槽小米法务称他说的不算,他不懂。但是在企业经营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雷军肯定懂的比所有人都多。
最新的广州车展首日,雷军没有出现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站在台前的,是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整场演讲的核心只有一个:安全。 淡化营销味,提升安全牌。深陷舆论漩涡的小米,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另一边的小米之家也按下调优键,近期发布全员信,成立中国区小米之家门店调优专项组。组长由小米副总裁王晓雁担任,核心目标是聚焦中国区小米之家专卖店的调优规划和决策,包括不限于位置、面积调整,以及降低租金。
调优的大背景是此前依托建店驱动的业务增长红利逐步收窄,运营提效将成为未来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小米之家的建店规划将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通过新建旗舰店,调优核心商圈门店结构,以及关闭低效门店。
尽管踩了刹车,但是主管手机业务的集团二号位卢伟冰,或许依然是小米造车的最大受益者。
一个是直接受益层面,通过汽车的拉动,小米之家两年时间达成两万店。仅用两年时间,卢伟冰就提前一年完成了线下门店扩张计划。
财报会上,对于这个速度,卢伟冰强调开到2万家后需要在这个台阶上稳一下,所以明年我们又会进入经营提效年。明年的目标不是开店数量,节奏方面我们会根据自身和外界环境来决定什么时候提速,什么时候减速。
另一个是间接受益层面,造车业务给手机业务制造了高端流量池,小米汽车带动的品牌形象提升,进一步影响了手机业务的高端化突破。
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小米在中国大陆4000-6000元价位段的市占率提升5.6个百分点,达到18.9%;而在更具象征意义的600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小米17 Pro Max在双十一期间成为该价位段国产手机销量冠军。
于是一个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当“雷军少说话”,小米反而迎来了“卢伟冰高光时刻”。相比一号位逐步淡化舞台,小米的“二号位”不仅稳住了主阵地,甚至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增量。
01 造车推动手机高端化了吗?
如果只看数字,小米造车是成功的。
上市一年半就实现季度盈利,单季经营收益达7亿元;产能节奏也在持续提速,当前周产能突破60万辆,武汉二期工厂落地后,明年总产能有望超过100万辆。小米成为目前新势力中较快实现盈利能力兑现的企业之一。
当小米造车一炮而红,现在资本市场关注的不再是造车能不能成,而是造车改变了什么。
此前对于小米造车市场叙事,一是智能汽车市场本身价值,二是高售价的汽车对于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提升,继而通过整个小米生态产品放大的价值。前者小米已经用盈利的汽车业务给出了答案,而后者目前也已经看到轮廓。
逻辑上两者理应互相强化:汽车提升品牌心智,品牌心智支撑手机ASP,提高ASP抵消成本压力。
从数据来看,这个逻辑目前尚未完全闭环。最新的Q3手机业务全球ASP降至1062.8元,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如果结合小米汽车的情况,反倒更进一步证实了造车对小米手机业务高端化的拉动。
对于手机ASP的下降,小米解释为本季度手机出货量的增长主要由海外中低端市场贡献。说到底就是尚未出海的汽车,还没有影响到海外中高端市场的心智。想要拿到全球市场的高端份额,可能小米汽车需要加速出海了。
财报会上,卢伟冰透露出海业务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加速阶段,这些举措都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经营的影响。最新的出海动作是,退出法国市场多年的小米之家,本月又重新开启了首店的试营业。
相比全球市场,受到造车影响的国内市场明显在高端化方面进展不错。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大陆4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提升5.6个百分点至18.9%;在600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小米17 Pro Max在双十一期间成为该价位段国产手机销量冠军。
小米汽车改变了小米品牌在国内高端市场的感知,也带动了手机高端段位的突破。但从全球维度看,品牌势能尚未同步发酵。这背后,不只是造车本身是否成功,还取决于汽车业务能否成功出海,这也是小米造车下半场的新任务。
02 门店增速快到要调优
尽管造车没有全面拉动手机业务高端化,但是直接收益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拉动小米之家迈向2万家。
有小米之家的前经销商对「市象」透露,去年开始整个市场就开始抢小米汽车线下门店的资格了。按照资金和体量的筛选标准,分不同的地区,开出10-20家小米之家,才有资格参与小米汽车线下门店的争夺。
汽车业务对于小米之家开店的拉动,卢伟冰去年在电话会议中就有提到。“到今年年底,我们的门店数大约会达到15000家。原来我们定过三年目标,到2026年要开20000家,现在这个目标基本上已经提前到了2025年。可以说我们已经大幅度提速了。”
提前一年完成计划目标后,策略也随之改变。最新的电话会议中,卢伟冰透露2024年、2025年各开了差不多5000家店,到今年预计会到2万家左右。开到2万家后,需要在这个台阶上稳一下,所以2026年会进入经营提效年。
这一年的目标不是开店数量,重要的是把新开的1万家门店经营提效,同时对现有门店不断做调优,寻找更好的位置、更大的面积,更好的展陈,更好的人员培训,把门店经营好,未来的终极目标是中国市场开到3万家。
“大方向目标没有发生变化。节奏方面我们会根据自身和外界环境来决定什么时候提速,什么时候减速。”
据「市象」了解,目前对于明年的门店调优计划,不同的经销商态度不太一样。
大的经销商比较积极。一方面是已经拿到了小米汽车门店的经营资格,而且吃到了最早的上市流量红利。另一个是之前开店太密,现在跟随公司节奏将现有店面整体调优,调整此前为拿资格而开设的门店位置,关闭部分低效门店可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没有参与汽车门店资格竞争的小经销商也很乐观,因为之前太多的门店分流,影响了自己的生意,现在整体调整以后,自己也是利大于弊。对此比较消极的是处于7-8家门店的经销商,汽车的红利没吃上,反倒是赶上了调优的节奏。
去年就已经退出小米经销体系的张扬,反倒是在相关的交流群里被大家称为预言家。“去年我就发出过提醒,但是没人在意。其实只要是老的小米经销商应该都能预料到,2021年的小米冲刺万店里程碑时也是这个节奏。”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1年小米开店狂奔。“最多的时候,新零售部门一天要审批100家店的合同。根本来不及看所有细节,甚至可能只是简单审一下合同名称、机构代码是不是正确。”
很快,在2021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小米之家门店数量突破一万。
这一年,因为完成了万店的KPI,新零售部门拿到了S的绩效评价。在这时候,盲目扩张的弊端开始显现。“相当于原来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家店,现在变成了三五家店,不见得每家销量都会好。”
同样的问题,在汽车拉动下门店增加的密度也同样出现:一个商圈不到500米,可能就有一家。但是个体的亏损没那么重要,真的出来发声的也都是个别事件,默认成为整个系统成长中应有的代价。
但吊诡的是,同样的坑5年后还要再踩一遍,而参与其中的经销商往往也只能愿赌服输。
03 小米需要更多的黑方碑时刻
汽车一年半盈利,手机中国区业务高端化突破,小米之家两年完成扩店目标。一场造车带来的整个生态增长,使集团二号位兑现了一份颇为不错的增长成绩。
但科技企业总是需要有一些追求的。这种追求不是硬件毛利率不超过5%,也不是年轻人的第一代xx,它需要是带着一些开创性的孤勇气质,然后给整个品牌打下印记。
遗憾的是小米上一次的孤勇时刻,还停留在2016年。在最新一期《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里,嘉宾何同学聊到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手机发布会:不是iPhone,不是Galaxy,而是小米MIX。第一次看到那块几乎接近100%屏占比的屏幕,那一刻,小米第一次把未来拿到台前。
罗永浩也在节目里承认:MIX的广告片直接借鉴库布里克《黑方碑》的科幻意象,执行得无敌。甚至锤子原计划也要采用此创意,但看到小米先用了,只能取消。MIX作为小米产品史上的瞬间,没有对标任何市场产品,而是开创了全面屏时代。
过去十年,小米每推出一款产品,总会迅速面临一种组装厂质疑的局面。在成熟供应链体系的支持下,外观形态、技术参数、体验卖点都能够被快速对标。 因此,小米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性价比成为了增长逻辑,靠规模、生态与成本控制,小米建立了商业优势。
对比之下,苹果、特斯拉、华为给整个消费电子与汽车行业留下的路径是:优秀的科技作品,从来不是从供应链中挑选,而是从供应链中锻造。它们做的是另一件事:不是根据现有供应链堆料,而是为了产品能力去重塑供应链。
供应链跟随产品定义,而不是产品随供应链适配。因此当小米推出一件漂亮的产品,别人永远可以说组装厂,但当苹果开创智能手机、华为构建鸿蒙生态、特斯拉开创电动车时代时,行业讨论变成想做到同样能力,需要改造多少东西?
MIX能成为不少数码爱好者的精神灯塔,不是因为它外观漂亮、参数强。关键是它不是供应链给出能力后的小米选择,而是小米提出需求后倒逼供应链跟进。由产品意志倒逼产业链升级,这类作品只要出现一次,就能够改写企业叙事。
当企业没有类似作品出现时,所有成功都会回到:性价比、对标谁、有没有抄作业。
有长期关注小米的人士认为,如果只是用流量带来出货量,汽车业务盈利的小米也不过只是一家优秀的硬件消费企业。但是小米的企业愿景一直对标的是科技企业,当从科技股切换为消费股,是远比舆论更大的风险。
小米当然不缺销量、不缺市场、不缺热度,但真正稀缺的是一种让质疑归于沉默、让竞争对手不敢轻易对标、让行业记住的作品。MIX曾经证明小米有能力成为一家科技企业,AI或许是小米下一次的科技企业黑方碑时刻。
(文中人物为化名)
参考资料:
沉寂的“新零售”:小米线下渠道改革失利始末—界面新闻明年冲刺20000家门店,小米要进最好的商场、拿最好的铺位—品牌数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