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医渡科技(2158.HK)发布2026财年中期业绩公告,并召开业绩发布会。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保持健康增长,总收入攀升至人民币3.58亿元,同比增长8.7%。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盈利质量与运营效率显著跨越:公司现有业务经调整EBITDA较去年同期翻倍,约人民币5400万元,会计报表实现几近盈亏平衡,相比此前公司管理层的预期提前了一年。
业务增长动能强劲,核心板块新增订单金额也呈现大幅增长。其中,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板块新增订单同比增长19.7%,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板块新增订单同比增长达到61.1%。
管理层在会上表示:“当前,公司的大模型技术已进入‘多点开花、规模落地’的新阶段。这一判断基于三个维度的落地:一是在顶尖医院的深度应用,公司的AI中台落地30多家三甲医院,医生Copilot在单院实现日均近千次的高频调用;二是对关键专科的精准赋能,TNM分期评估智能体的准确率大幅提升;三是对顶尖专家的智慧融合,公司正通过医生‘数字分身’,将专家的临床经验更广泛地服务于患者。”
YiduCore持续进化,模型性能实现精准新突破
作为公司的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在报告期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数据驱动算法、算法赋能场景、场景反哺数据”的强化闭环,持续提升医学洞察精准度与算法智能水平。截至2025年9月30日,YiduCore累计处理分析了超13亿患者人次的近70亿份经授权医疗记录,覆盖超过10000家医院,疾病知识图谱基本覆盖所有已知疾病,专病库覆盖病种拓展至98个。
同时,医渡科技持续提升医疗大模型模型性能,针对大模型“幻觉”行业痛点,通过模型训练优化、知识融合增强、监督机制完善与工程控制强化等手段,将幻觉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同时自主研发MED-RAG架构,可以实现复杂医学知识的精准检索与高效推理。在肿瘤诊疗领域,医渡科技打造的TNM分期评估智能体的T分期准确率从58%提升至90%,N分期从62%提升至80%,达到主任医师诊断水平,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前沿技术能力也获得行业认可,在第十一届中国健康信息处理大会(CHIP 2025)上荣获“医学NLP代码自动生成测评”冠军及“最佳论文奖”。
全链路赋能价值兑现:三大业务板块深渗透、强落地
以“医—药—险—患”全链路生态为核心,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呈现“深渗透、广覆盖、强落地”的良性发展态势。
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AI for Medical)板块收入为人民币1.53亿元,同比增长14.6%。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已向127家中国顶级医院及44家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数据要素×AI技术”双轮驱动,公司一方面持续夯实数据智能基座,另一方面加速智能应用规模化落地,实现从机构到学科再到个人的价值渗透。在华南某肿瘤防治中心,医渡科技的医生Copilot已实现日均调用近1000次,广泛覆盖约70%的医护人员,辅助医生累计服务患者人次超过3.1万。
生命科学解决方案(AI for Life Science)板块收入为人民币1.38亿元。公司致力于为生命科学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AI智能化服务,头部20家跨国药企中有17家是公司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支持了多个首创新药的加速获批上市,包括全球首创婴幼儿血管瘤外用凝胶制剂、慢乙肝首创新药等。在儿童罕见病、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公司的真实世界研究(RWE)也取得重要突破。此外医渡科技还中标两项国家医保局重大课题,“AI+医保”能力获得认可。
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AI for Care)板块表现亮眼,收入达人民币6667万元,同比增长30.3%。公司在核心城市的“惠民保”业务保持领先地位,已连续三年作为“深圳惠民保”及连续五年作为“北京普惠健康保”的主运营平台。其中,“深圳惠民保”在报告期内参保人数突破615万,再创历史新高,三年累计服务超1800万人次。AI技术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北京普惠健康保”超85%的获赔案件通过快赔方式完成,理赔时效提升60%-70%。AI智能客服准确率达97%以上,在线独立接待率达93%。截至目前,公司已深度参与5省13市的“惠民保”项目,累计服务参保用户超4000万人次。
在慢病管理方面,公司的糖尿病数字疗法从首批试点地区陵水逐步推广至三亚、万宁、琼海、文昌等地,建档管理患者近10万人,空腹血糖达标率较基线提升了27.04%。截至报告期末,健康管理平台上的活跃交易用户数超过2200万名。
当前,医疗人工智能正从技术能力构建迈向体系化赋能的新周期。医渡科技2026财年上半年的业绩验证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在“医-药-险-患”全链路生态中的核心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YiduCore为核心,深化大模型技术与真实世界场景的融合,积极参与构建普惠、高效、协同的医疗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管理层表示,“我们相信,充裕的现金储备、持续优化的运营效率以及清晰的市场战略,将支撑我们把握未来的广阔市场机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为股东、客户及社会创造长期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