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陆
邮箱 | xiaoyu@pingwest.com
近日,苹果官网上线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页面——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的国行反馈调研通道。
该页面明确支持中国大陆用户通过 +86 手机号提交对 Apple Intelligence 的反馈,涵盖功能体验、隐私安全及技术问题等多维度内容。 这一动作被业界视为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在中国大陆市场落地的"临门一脚",距离中国用户真正用上 Apple Intelligence 的日子或许不远了。
![]()
图源:Apple Intelligence
然而,回望过去一年,Apple Intelligence 的国行之路可谓波折不断。
2024 年 6 月,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正式发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这一被库克称为"iPhone 史上最大更新"的 AI 功能,整合了端侧+云端大模型接入等多重能力,在理想状态下还将重塑 iOS 5 时发布的 Siri 个人助理,然而,与全球其他市场不同,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用户依旧未能同步体验这一功能。
最初,苹果计划在 2025 年中将 Apple Intelligence 推向中国市场。 但这一时间表在 11 月被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打破——他透露 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国落地"无期",原定计划已被延期。
此后,多方消息源指向 2025 年底前这一新的时间节点,但条件是苹果必须推出"经过审查的版本"。
在供应商选择上,苹果的决策过程同样充满变数。2023 年开始,苹果就启动了中国 Apple Intelligence 落地计划,最初传言百度的文心一言被视为最有力候选,但合作很快告吹。
知情人士透露,百度开发的模型"连常见场景都无法准确回应",进度远低于苹果标准。 随后,苹果又与腾讯、字节等大厂接触,但最终在 2025 年初,阿里巴巴成为苹果的最终选择。
今年年初,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已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 iPhone、iPad 和 Mac 用户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双方已将共同开发的 AI 功能向中国网信办提交审批。 这一合作被视为 Apple Intelligence 入华的"关键一步",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将为苹果提供本土化 AI 能力支持。
1
为何是阿里?
从技术实力看,阿里云通义千问在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领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2023 年阿里推出通义千问大模型后,不仅与外部行业、场景合作伙伴探索 AI 能力,还强调将旗下所有产品"重做一遍",全部接入大模型进行升级。 这种全栈式 AI 布局与苹果的系统级整合需求高度契合。
从商业模式看,阿里云作为中国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合规体系。苹果若想获得中国监管部门对其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上市许可,选择与本土 AI 模型供应商合作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商业路径。 阿里云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体系,能够满足苹果对隐私保护的严苛要求。
而从战略协同看,苹果与阿里在多个业务层面已有深度合作。2025 年初,苹果在上海新设公司,结合其主要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苹果将通过这家公司加速推进 Apple Intelligence 服务在中国的落地。 而阿里通义千问将 Qwen3 全系列与苹果芯片深度适配,被视作在为中国版"苹果智能"落地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 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国的落地采用了"双轨制"设计。
根据调研页面显示,反馈内容涵盖写作工具、相片中的"消除"功能等多维度内容。 至少可以推测,反馈页面中涉及的文字生成、总结等功能,很可能由阿里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而像 Siri 扩展、视觉智能等能力,则不排除来自其他本地合作伙伴。
![]()
图源:Apple Intelligence
1
监管、隐私与技术的三重挑战
尽管 Apple Intelligence 国行版看似近在咫尺,但其真正落地仍面临多重困难。
国内对大模型的监管审批流程严格而复杂。按照国内监管要求,苹果必须引入本土 AI 提供商完成内容审核与数据托管。大模型想要在国内上市,都需要通过审核,以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 能否通过审核,以及审核周期多长,都存在不确定性。
苹果一贯强调隐私保护,苹果的隐私政策不允许合作伙伴保存分析用户数据。 这一矛盾在与百度的合作中就已显现,如今与阿里的合作,同样需要解决这一问题。苹果公司此前多次强调 Apple Intelligence 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即使接入外部模型(比如 ChatGPT-4o),也没人(包括苹果公司自己)能获得这些数据。 然而,在中国监管部门对数据本地化和内容安全的要求,可能迫使苹果在隐私保护上做出妥协。
Apple Intelligence 的海外版本高度依赖苹果自研的端侧 AI 能力和云端大模型协同。但在国行版中,由于接入了阿里通义千问,如何保证功能体验的一致性成为难题。此外,古尔曼在节目中表示,苹果在技术实现上遇到困难,这也是延期的重要原因。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苹果来说,任何技术妥协都可能影响其品牌价值。
中国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此前苹果一度将 AI 功能定位为 iPhone 16 的核心卖点,但直到 iPhone 17 发布用户都没有用上该功能,这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
图源:Apple
苹果现在需要尽快在中国市场补齐 Apple Intelligence 的能力,给用户一个“交代”,同时也要用它应对华为、OV 等本土手机品牌在 AI 手机领域的激烈竞争。
1
结语
Apple Intelligence 国行调研页面的上线,标志着 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国市场的落地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与阿里的合作模式将为跨国科技公司提供新范式。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需要找到既符合本土监管要求,又能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平衡点,苹果的选择或许将影响其他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决策。
对用户而言,国行版 Apple Intelligence 的到来意味着中国 iPhone 用户终于能够体验到完整的 AI 功能。尽管这可能是一个"经过审查的版本", 但相比完全缺席,这已是重大进步。
随着调研页面的上线,看似 Apple Intelligence 的落地似乎已进入倒计时,但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毕竟即使海外版本的 Apple Intelligence 也无法满足用户对手机 AI 的使用体验。一项用户调查显示,高达 73% 的海外 iPhone 用户认为 Apple Intelligence 对使用体验的提升微乎其微,不少 iPhone 16 用户公开表示对 Apple Intelligence 感到失望,批评苹果过度宣传其 AI 功能,但实际交付的体验却是功能缓慢、有限且延迟,远落后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与 Google 或 Amazon 等竞争对手相比时表现不佳。
这些负面反馈表明,尽管苹果在 Apple Intelligence 投入巨大,但其在用户体验和功能实用性方面尚未达到用户预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苹果需要在国行版本推出前进行大量用户调研和功能优化。而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持苹果一贯的用户体验标准,这将是库克和他的团队未来几个月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题。
![]()
点个“爱心”,再走 吧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