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直击爱奇艺AI剧场创作营:当奥斯卡摄影大师遇上AI

IP属地 中国·北京 定焦One 时间:2025-11-28 16:11:09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有宁

编辑 | 阮梅

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首次公开放映。

当火车沿着铁轨逼近镜头、仿佛要冲破银幕的那一刻,观众们惊慌失措、连连后退——那是人类对“影像”力量的初次战栗,也是百年电影工业的起点。

130年后,这种战栗再次降临。

在爱奇艺的一个封闭创作营里,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卧虎藏龙》摄影师鲍德熹再次提及这部影史的开山之作。在他看来,AI技术带给视听世界的冲击,不亚于当年那列闯入人类视觉经验的火车。

正因如此,73岁的他决定开启一场新的冒险——与爱奇艺共同发起“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创作营(以下简称“创作营”),面向全球征集AI创意,从中筛选30组创作者开始训练,再挑出15组正式进入制片环节。据了解,第一批作品最快将于明年1月上线。

这是一场近乎疯狂的实验:一位在传统认知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电影大师,试图带领30组青年创作者去挑战目前行业的“深水区”——制作15分钟以上的商业级AI剧情长片。

11月中旬,「定焦One」走进了这个AI创作营,也在创作营的间隙与鲍德熹,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我的阿勒泰》制片人齐康聊了聊这场实验背后的动机、挑战与野心。

“这是一次百年一遇的机遇,你们是第一批淘金者。”讲台上,鲍德熹对30组创作者说。73岁的人,语气却像年轻导演第一次摸到摄影机。

讲台之下,学员们如饥似渴。他们不停做着笔记,偶尔还用电脑测试着什么。每堂课结束之后,还有很多学员围着老师,沟通自己项目的难点和困惑。朱梁介绍,很多创作组甚至凌晨两三点还在讨论项目。因为这个创作营激发了学员们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

你能感受到,那种久违的、关于电影未来的兴奋正在这里重新发生。

15分钟:AI影像步入叙事“深水区”

现阶段的AI视频作品,多停留在1–3分钟以内,形式以视觉奇观与MV拼贴为主。爱奇艺与鲍德熹给出的标准,是至少15分钟。

这不仅仅是时长的增加,更是叙事逻辑的改变。

“千万不要小看这15分钟。”鲍德熹解释,视频时长一旦超过5分钟,就进入电影构造。而要把一个故事在15分钟内讲完,对信息密度、叙事节奏都有极高的要求。因为观众没有耐心等你铺垫,前3分钟必须要有高潮,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新的戏剧冲突,否则他们就会划走。

换言之,这短短15分钟,创作难度绝不亚一部两小时的电影。

更棘手的是,目前AI技术在长叙事面前,暴露出了一系列致命的短板。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将其形容为“在技术的不完美中走钢丝”。

他总结了五大技术难点:

第一,视觉一致性和连贯性。目前AI生成视频,同一场景在不同镜头或时间节点下,其空间结构、道具细节,尤其是自然光影很难保持物理逻辑上的连贯,从而导致叙事空间失真,削弱作品的沉浸感和可信度。


图源 / 爱奇艺行业速递微信公众号


第二,人物表现与复杂动作生成不足。AI生成的表情尤其是微表情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不足,也无法完整、合理地生成复杂的交互动作,如武打套招。

第三,材质真实感与音画同步问题。AI渲染出的物体表面,尤其是人物皮肤,存在严重的“塑料感”。此外,它很难让角色的口型与台词精准同步。生成的声音也带有明显的“AI味”,缺乏真人说话的特色、口音和情感起伏,听起来千篇一律。

第四,物理规律不符合常识。AI生成的画面里,杯子摔碎、球体碰撞后的弹跳轨迹等,常常看起来“不对劲”。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拟真的复杂大场面,比如建筑物爆炸坍塌,AI目前还做不出电影特效中那种以假乱真的震撼效果。

第五,长时序镜头的调度与协同。对于涉及多元素、长镜头的复杂场景,AI在全局调度与控制上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长镜头叙事混乱。

“所有瓶颈都意味着,AI创作正在从‘玩具阶段’向‘工业应用’艰难爬升。”朱梁说。爱奇艺的目标十分明确——不做“PPT式AI视频”,而是做商业级剧情片。商业作品的底线,是“观众不能跳戏”。任何技术瑕疵,都会像警报一样提醒观众“这是AI做的”,把人从故事里拽出来。

这正是AI创作最折磨人的地方:当技术瓶颈短期无法突破,创作者只能在艺术表达与内容策略上不断妥协。“我们设置15分钟,并不是为了长而长,更多是给故事足够的容器,同时也进一步激发AIGC技术的真正潜力与生命力。”朱梁说。

从抽卡玩家到新一代导演

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是这次创作营的灵魂。

不同于市面上其他AI课程,爱奇艺创作营没有把“如何写提示词”视为核心,而是把重点放回电影的本体。课程中既有MiniMax内容工作室负责人、生数科技美学专家等技术先锋讲授AI应用,也有在创作一线的爆款导演、编剧——如《啥是佩奇》导演张大鹏、《南京照相馆》《孤注一掷》编剧许渌洋,分享叙事经验与创作心法。

课程大量篇幅都在讲剧本结构、镜头语言、声音音乐的情感调动,几天的密集授课像是一部被压缩到极致的“导演速成手册”。

背后反映的,是鲍德熹的一个信念:即便在AI时代,技术不能脱离“电影(Cinema)”而独立存在。

鲍德熹口中的Cinema,是电影百余年来沉淀下来的影像语言,是一门“用光影讲故事”的手艺活儿。

这门手艺包括剧本。

编剧许渌洋在课程中介绍,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杠杆。一个好的剧本能让几千万的小成本电影创造出数十亿的收益;反之,一个烂故事能让耗资数亿的大片“血本无归”。而对于从业者来说,故事难写,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搞不清楚,但一旦掌握,便能让你跑赢同行,跑赢市场,成为这个行业的阿尔法(Alpha)。

也包括镜头语言。

鲍德熹用《卧虎藏龙》的实战经验,向学员们展示了艺术背后的“算计”。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他大量使用了40mm镜头,而非标准的50mm。因为40mm镜头既能让人物无明显变形,又能稍稍拉开人物与背景的距离。这种镜头上微妙的变化,创造了一个人物内心欲望与外部约束角力的舞台。


图源 / 《卧虎藏龙》豆瓣官方剧照


与此同时,《卧虎藏龙》的机位大部分在人物胸口位置,而不是平视。用低机位塑造和凝视人物,强调他们的崇高、挣扎,以及最终无法挣脱命运的悲剧感。

在鲍德熹看来,镜头的构图、视角、运动都必须有艺术目的和叙事功能,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炫技。光影雕刻形体,而镜头运动赋予电影生命,它决定了观众如何“进入”和观看这个故事。

在传统的摄影机创作中,这门手艺活儿非常体现摄影师的主体性。

比如会有大导演在关键戏份的拍摄时一定要鲍德熹亲自掌镜。因为拍摄的过程会有很多瞬时的艺术决策,几乎每半秒钟就是一个新的构图,摄影师需要根据人物动作和对白,实时决定如何变换角度。人脑高速运转,充满了即兴与灵动。

但在现在AI生成的视频里,创作者不用操控摄影机,只需要提示词。因此,是否还需要掌握这门手艺活儿成为了很多人的疑问。

在创作营,一位电影科班出身的学员表达了当前的迷茫:身边一些同行,没有经历过专业影视训练,仅凭本能也做出了一些AI片子,流量不错,观众也能接受镜头里的瑕疵。“我们还有必要学这些变焦镜头、这些手法吗?”

鲍德熹回答得斩钉截铁:“你面前是浩瀚大海般的Cinema,要有敬畏之心。因为Cinema才是我们的精神殿堂。”

他强调,电影是艺术的综合体,融合了视觉、听觉、叙事等所有艺术门类。当AI技术让一个人有可能独立创作时,他需要具备的修养就越多。“如果抛弃了Cinema的语言,也就意味着无法与那些看着电影长大的观众进行深层沟通。”

AI让创作降低了门槛,但决定作品高下的是“品味”。毕竟AI也好,摄影机也罢,工具都只是手段,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用电影的思维去讲故事,而不是做简单的“视频拼凑”。

齐康也表示,AI技术给影视创作制作带来的革命意义或许是“技术平权”,它将打破专业创作者和业务爱好者之间的边际,也定将颠覆传统影视娱乐内容创作和生产的模式。

但对于当下的“专业创作者”来说,除了关照AI技术催生的新生活形态和情感状态,亦应思考和探索,AI技术如何让“视听语言”进化。在齐康看来,电影的一个本质属性是“影像戏法”,任何新技术的引入都催生了电影形态的进化,AI亦是如此。

寻找新大陆

如何用好AI,这不仅关乎审美选择,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产业探索。

一边是传统影视行业步入寒冬。奈飞CEO Ted Sarandos曾公开预言“电影院时代已经终结”;导演陈凯歌也在金鸡奖论坛上不无感伤地指出,那种精雕细琢、追求艺术完美的创作方式,正逐渐失宠于这个追求效率的新时代。

另一边,短视频与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用户习惯。一分钟一集的强节奏叙事不仅争夺着用户时长,更颠覆着长视频的叙事逻辑。而AI技术催生的“漫剧”等新形态,以比短剧更极致的节奏和商业模式加速爆发,持续重构内容产业的生态格局。

在鲍德熹看来,AI技术或许正为行业指引一条通往新大陆的航路。“短剧或许只是一阵浪潮,终有退去之时;而AI,则可能是席卷一切的洪水。”

他点出长视频行业的根本痛点: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动辄数亿美元,剧组规模庞大,每一次摄影机的移动都意味着高昂的轨道铺设费用。更重要的是,集体创作模式常常让导演和编剧在艺术表达上处处掣肘。

而AI正在改写这套规则。它赋予创作者“无限的权力”与几乎零成本的试错空间——几乎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台无需轨道的、随心而动的摄影机。


图源 / 爱奇艺行业速递微信公众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奇艺通过本次创作营,试图在“低成本UGC”与“昂贵PGC”之间,开辟出一条“AIGC精品长视频”的第三条赛道。

“我们希望让优质内容以更快速、更富想象力、更低门槛的方式被创造出来,”朱梁表示。爱奇艺正在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极低的边际成本,配以极高的工业标准。

一旦这套模式走通,平台将不再受制于天价片酬与庞大剧组,而是能够像现代化流水线般,稳定产出高品质的剧情内容。

朱梁进一步阐释:“我们以实验者姿态,主动承受技术不完美对艺术表达的折损,目的是为了极限测试并推动技术边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是让AI强大到无需被特意提及,让故事与情感重新成为唯一的主角。”

鲍德熹预测,AI创作的黄金期将在五年内到来,当下的所有探索都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他相信,当技术真正成熟时,用AI拍电影也许会像今天写网文一般寻常。

他将希望寄托于创作营中的学员,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谁能把握住时代的风口,谁就能成为King of the World。”

这背后,是鲍德熹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既要拥抱AIGC技术,更要坚守Cinema的灵魂。他鼓励学员借助AI这一强大工具,去实现传统拍摄难以企及的视觉想象,但同时必须恪守电影叙事的根本规律——故事、节奏、冲突与情感。他期盼的,是创作出有品味、有娱乐性、能真正打动观众的“新一代电影”(Next Generation Cinema)。

“去拥抱新技术、驾驭它,做出心中所想——这就是我的决心。”鲍德熹对「定焦One」说。

结语

在训练营的尾声,鲍德熹为学员们留下了若干条创作箴言。73岁的电影宗师,亲自指导年轻一代驾驭最前沿的工具——这不只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场关于电影精神的保卫战。

爱奇艺的这场实验,象征着百年电影工业与前沿算法之间的一次深度握手:不是在对抗中走向消亡,而是在对话中获得重生。

鲍德熹的创作Tips:

确定品味(Taste):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拯救大兵瑞恩》还是短剧?

观众至上:不要孤芳自赏,电影是大众艺术,必须听到观众的掌声。

不急功近利:珍惜此次发布作品的机会,不要为了赶工而牺牲质量。

必须懂摄影:不懂摄影的AIGC创作者只是在胡拍。

慎用旁白:尽量用画面和动作讲故事,不要依赖大量的内心独白。

说人话:对白要朴实、生活化,不要故弄玄虚。

节奏:节奏要紧凑,不要有无意义的停顿。

拉片学习:针对自己的题材去拉片,模仿大师的视听语言。

一分钟梗概:必须能在一分钟内讲清楚你的故事。

反复审视:用编剧、导演、摄影师三种身份反复审视剧本。

关注表演:角色是故事的灵魂,虽然AIGC很难控制表演,但要尽力去模仿真实的人类状态。

多角度覆盖:拍摄时多拍几个角度(全景、特写、过肩),为剪辑留余地。

用心配乐:音乐和音效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不要用廉价的罐头音效。

大胆用色:可以尝试全片黑白或特定色调,形成风格。

*题图来源于爱奇艺行业速递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