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黄昱
“未来每一副眼镜都会是AI眼镜,选择夸克AI眼镜,相当于选择了阿里千问大模型,和整个阿里生态。”
11月27日,阿里集团副总裁吴嘉为夸克AI眼镜站台,顺势抛出了阿里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野心。这一天,夸克揭开盖牌,一口气首发了S1、G1两个系列共六款单品,且均搭载阿里最新的千问AI助手。
两个系列都具备导航、支付、AI问答等诸多功能,准备成为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同时,夸克AI眼镜联合阿里内部的生态,构建起覆盖搜索、导航、支付、商旅等垂直使用场景,突破了AI眼镜当前面临的生态困境。
华尔街见闻现场体验到,夸克S1眼镜能语音助手在嘈杂环境中流畅对答;视线掠过商品实现快速比价;凭眼神确认完成扫码支付,一系列操作在无需触碰手机的情况下完成。
一如吴嘉所言,夸克AI眼镜的“独门绝技”之一就是阿里生态的大融合,是高德、支付宝、淘宝等等一批阿里应用为其抬轿子。
夸克AI眼镜似乎生逢其时,眼下行业正进入“百镜大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至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其中AI眼镜、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3.1%。“双11”天猫AI眼镜成交额暴涨2500%,京东同品类成交增速346%登顶3C数码榜首。
但业内依旧好奇,已经是电商、AI、云服务龙头的阿里,为何要做一个智能硬件?
“因为阿里一直以来都有个困境,就是流量从哪里来。”一位AI眼镜高管向华尔街见闻表示,“为什么阿里一直想要做社交,因为用户行为最活跃的地方就是社交,淘宝、高德、支付宝等都是即用即走的工具。所以阿里迫切想把流量掌握在自己手里”。
用户流量的一级入口在哪?在多年前的手机时代,阿里尝试做过云OS、云手机,只不过没有成功,期间甚至还收购过一家手机厂商,后来做天猫精灵,这都是阿里对用户一级入口的探索。
在上述高管看来,手机、智能音箱曾是入口,而现在是智能眼镜,背后是AI OS。“阿里做这个事情,说明大家已经认同智能眼镜会是下一个交互计算终端和新的入口,且这个入口跟AI结合带来的颠覆性更大”。
在会后的交流中,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就向华尔街见闻指出,“我们认为,AI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是未来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
而且如今AI时代,眼镜要比手机更有优势。吴嘉就认为,AI眼镜是真正开启AI时代人机交互革命的智能设备,在这一点上其重要性不亚于手机。例如,AI眼镜作为第一视角的头部设备,能够捕捉80%以上的人体感官输入,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更让千问充分地连接物理世界。
在宋刚看来,“眼镜它不像今天手机上把应用都展现出来,用户去支付、导航,唤醒的是‘千问’,所有第三方服务都是隐藏在智能助手后面”。这正是夸克负责人吴嘉所言的“All in One”和“机器猫的口袋”的含义。
这个“口袋”就是夸克眼镜;“口袋”里的法宝就是千问以及所有被封装的阿里ToC能力。
宋刚说,“随着我们过去OS生态往AI OS转变,以及当前的APP会往Agent化的改造。过去可能要自己下载APP,去打开它去查找、使用,这样的过程,可能在眼镜上一句话就完成了。更有利于眼镜的场景,这是技术发展的主方向”。
有业内人士直言,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里,你会发现不存在APP了,现在的AI助手或语音交互智能体,会作为一个统一入口,帮你做执行。未来的入口会更加集中更加统一,“这个东西就很可怕,未来AI操作系统,有可能大模型就变成操作系统”。
这一两年,阿里的所有改变似乎都是为这个宏大的未来铺路。设想如果没有从“一拆六”回归大集团战略,阿里何以在当下调动阿里云、高德、闪送、夸克来支持千问的新战局;没有ALL IN AI的大路线,阿里可能依旧是一家电商公司。
此刻,千问作为一切前端接口,把阿里过往分散在各业务线中的ToC能力,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封装和统一输出,全力冲刺AGI时代。
如今的资本市场很现实,他们所关心的,是能否把强大的AI参数和能力最终落地变现。
在这一点上阿里野心勃勃。今年第三财季,阿里云收入猛涨34%,AI产品连续9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秀完B端的肌肉后,C端将是下一场大戏。如果这套逻辑能跑通,就证明阿里的AI战略,在C端同样拥有持续造血的能力,千问就会给阿里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是与阿里智能硬件负责人晋显、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的对话实录:
问:夸克AI眼镜会在应用场景拓展哪些方向?
宋刚:今天看到基于阿里系的生态已经做了打通和深度定制,支持了导航、支付、拍立淘还有飞猪。我们也会持续地拓展运动、健康、学习这些场景。
问:目前整个阿里体系对于这款AI眼镜投入的资源和耐心有多少?
宋刚:肯定不是小投入,这件事情阿里想得是很明白的。吴嘉对于战略定位也说得很清楚,我们认为它就是下一代的个人移动的入口也是AI的入口,就是人机交互变革的中心,是未来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在阿里的战略里面,AI眼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做一个硬件,投入其实是全方位的,阿里具备全栈的技术能力,从硬件无论是规格、舒适、美观做了全方位的设计。再加上背后千问大模型的支持、阿里自有生态,这就不是简单做一个硬件能达成的。能把这些全部都攒齐了的,数不出几家公司。
问:AI硬件这一轮将来会怎么走?在大厂都说自己有生态优势,到底能实现什么?
宋刚:眼镜肯定是主角,随着我们过去OS生态往AI OS转变,以及当前的APP会往Agent化的改造。过去可能要自己下载APP,去打开它去查找、使用,这样的过程,可能在眼镜上一句话就完成了。更有利于眼镜的场景,这是技术发展的主方向。
AI OS未来会催生硬件行业非常大的变革,今天还需要唤醒千问,明天不用唤醒它,再结合眼动,这样的操控也是比较顺的。
这样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再有AI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会是过去设备不具备的,眼镜可能搭载更多的传感器,对于人的理解和对于环境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之后,它能够更加主动地来服务人。
问:夸克眼镜边云端的算力和云端的算力是怎么分配和协调的?
晋显:眼镜一定是轻量化的,不是一下就取代手机了,而是慢慢渗透手机的场景。手机从过去每天使用6小时变成只用5小时,那1个小时到了你的眼镜里了。所以今天眼镜在算力上还是要依赖手机的,甚至要靠手机上云端,但是未来可能会绕过。
我们在整个AI里更加依赖的还是云端,我试过很多AI眼镜,随便问一个问题都要等7秒,对我们而言可能直接优化到3秒之内了,就是这样的差距,就是因为我们能够从端到云、到移动端协同起来。
问:夸克的AI眼镜它的内容和生态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宋刚:除了阿里系之外,我们还接了网易云音乐、QQ音乐、航班管家等外部资源。未来有一个原则,要接入的肯定优先考虑更适合眼镜场景。面向未来,我们也在构建开发者的生态。
问:算力上为什么会选择高通+恒玄这样的一个配比?
晋显:我们采用了双芯片、双系统,AR1是跑安卓,恒玄跑RTOS实时系统,这两个芯片是专为眼镜而生的。我们这种架构能够领先蛮久的,因为两边都在努力地去驱动迭代,过去手机曾经也出现过双芯片,而且在那个时候就是最好用的手机。
问:这一代为什么不直接上全彩屏?
宋刚:在AI眼镜出现之前,AR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时间,为什么他们一直处在量没有那么大的飞跃,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只能让人戴20分钟、30分钟。
AR本身的定义不应该是沉浸式的,它应该是虚实结合的不能够脱离现实去做,所以在目前的技术上不是不做,而是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
这个方向没有问题,但是观影有更好的替代品,而更趋向于沉浸式,如果我们把这条路带到娱乐方向,就会失去对现实的通透度。我们认为AI驱动的这一波应该是往工具化,帮助、辅助人的方向要先去发展。
我们认为AI眼镜要全天候戴的,现在的彩色光机还没有到做到让人能够随时戴出去的状态。我们已经在预研了更好的彩色光机了,会是行业最早推出更小型化、更高亮度,体验更好彩色光机的产品,但需要时间。
未来能不能跟沉浸式之间无缝的切换,这需要光机本身的技术,即便今天在预研中的光机也达不到观影很好的体验,它还是信息屏,能够更好地做虚实结合。
问:其他AI眼镜也接入了通义大模型,夸克的优势在哪?
晋显:我们是一个原生的做AI业务的公司,从夸克到千问模型,有很多年反向定义模型的积累,而且夸克很多工具类的使用场景和眼镜现在发生的用户场景也是高度契合的。
今天眼镜首先解决大家在工具场景下的使用问题,我们过去的业务积累、对模型的定义能力和整个工程链路的设计,其实都指向今天所做的眼镜和模型绝对是高度匹配。
问:未来AI眼镜想要从噱头跨向实际使用还有哪些瓶颈要克服?
宋刚:AI会经历学习人、辅助人到超越人这样的三个阶段,今天发布的产品已经到了可以辅助人的阶段,肯定不是一个玩具,至少是一个工具。
要走向替代手机这种使用程度的话,确实还面临着材料的革命,比如更高透过率的玻璃、碳化硅材料的突破、高密度电池,在小型化这个方向上也依赖于眼镜自己构建产业链的趋势。这个品有多余的空间会让给外观,现在的行业瓶颈更多的还是在材料、芯片。
另外就是生态的突破,能不能像手机的生态一样蓬勃地发展起来,也非常依赖像阿里这样的玩家把自己的生态开把数据打通。
问:未来哪些功能可以跟供应链共创?
晋显:我们内部特别看重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叫架构,一种叫整机架构,一种叫软硬件系统架构。今天的整机架构能够支撑我刚才在发布会上这样讲,叫感官优先,前后协同,其实这是一个行业里面大家都没有人想过的怎么去做它的架构。
要实现这种架构,就需要和光机、波导片、电池、FPC这样供应链伙伴定制,往往定制它的难度要超出原来供应链正常出货的、能够达到良率的难度。所以和供应链一起做了很多创新的事,把很多良率能够爬坡到今天能够大量出货的状态。
第二个是软硬件系统,我们有把高通和国产的芯片放在一起工作、换电的设计。所以把一个DEMO做到真正的用户日常其实这个工作量非常庞大。第二个就是感知,它要辅助人一定要有更强的感知能力,这也是我们要努力攻克的方向。
问:未来中国AI眼镜还应该加上哪些条件才能弯道超车?
宋刚:先看海外,meta确实依托传统眼镜的渠道设计,尤其是它的经典款,本身是能够卖很大的量。加上几十美金它变成智能眼镜,它哪怕不那么智能,它好歹是一个品牌的眼镜,它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依托传统眼镜品牌、渠道完成了商业闭环,AI的能力是偏弱的,尤其在国内也不太好用。
我认为未来我们的模式在AI的驱动下,以及跟传统眼镜再去结合。夸克会更偏AI驱动,我们的设计也会更偏向于让人能长时间使用,去符合APPAgent化的改造趋势。
海外的那一家也想要再找一两个品牌,单款量那么大,它也很难再往上走,也会回归到这个路径上来。国内现在已经在弯道超车,量还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都已经全面超越了。
问:百镜大战之后,哪几类厂家更有可能留下来?
宋刚:现在的行业有点像当时功能机的时代,百花齐放各自有各自的定义,今天看这个市场还存在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的时候,AI的进步、硬件技术的发展,产业链的成熟,价格的不断下行,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实它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各个厂家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你的商业逻辑能够成立的闭环,都是能活下去的,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手机今年一年差不多全球在12.4亿的规模,但眼镜全球是超过15亿的规模,而且眼镜的换镜周期会更短,因为耦合了时尚的因素,它的迭代周期就会更快。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