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陈少峰:AI如何重塑短剧出海格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新经纬 时间:2025-11-28 16:12:21

  中新经纬11月28日电 题:AI如何重塑短剧出海格局?

  作者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AI(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短剧行业深度融合,不仅变革着内容的生产方式,更在出海领域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出海系列报告第7期《中国短剧逐浪全球》显示,人工智能正通过AI换脸、翻译配音、剪辑包装、特效制作、分镜设计、脚本写作等加速短剧出海浪潮。其中,动漫短剧成为短剧出海的重要增量方向。


  笔者认为,AI已将短剧带入“人机协作”的新时代,而其未来的商业价值,将重点体现在以IP为核心的跨境文创电商上。

  AI赋能:从“文化科技”到“AI影视”的范式革命

  AI对短剧的赋能,本质上是将内容生产模式升级为“AI影视”——即由人类提供核心创意,而场景、图像、声音等具体元素则由AI工具生成,最后由人类进行筛选和整合。

  这一变革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一个具备基础学习能力的人,例如大学生,仅需三天即可掌握全套AI影视创作技术。但这并非指简单地使用单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真正的“学会”,意味着能够熟练运用十几种软件,实现多场景、多人物且保持形象连贯的系列内容创作。例如,第一集生成了一个很帅的角色,到第二集想让他换个场景出现,AI无法自动识别并延续。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系统技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制作一部传统成本上亿元的电视剧,现在利用AI技术,成本可降至1%到5%,即1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更重要的是,AI创作带来了两大根本性优势:IP的永久性与可控性。AI生成的角色形象的知识产权完全归属于创作者,避免了真人演员走红后违约或无法续约的风险。IP未来可用于广告代言、直播带货,甚至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外观原型,商业拓展空间巨大。

  AI技术的运用也让个人创业成为可能。因为内容创作不再依赖庞大团队。一个掌握了AI影视技术的个人,就足以成立一家“工作室”,承接业务,实现“一个人创业”。这对于营销、宣传等领域的工作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能力解放。

  出海竞争下半场,胜出者靠“IP+电商”模式

  对于短剧品牌出海的未来格局,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内容点播的商业模式在海外可能面临瓶颈,大型平台或许能依靠品牌广告支撑,但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需要找到更轻盈、更直接的变现路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团队正积极推动一个名为“跨境文化电商”的创新行动,旨在通过“百城千线,IP出海”计划,为短剧出海开辟新航道。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AI短剧为国内各地(城市或县)打造独特的故事IP,让这些IP角色出海。在传播过程中,不再仅仅依赖广告或订阅,而是将当地的特产、农产品等作为“衍生品”,巧妙地植入剧情,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直接销售给海外观众。

  例如,将地标农产品植入故事,它就变成了农业文创产品。销售这些衍生品的电商,就是文创电商,从而形成“内容传播+商品销售”的闭环。

  笔者预计,未来在短剧出海的竞争中,胜出的未必是资本最雄厚的公司,而是那些能够利用AI高效创造有吸引力的IP,并成功将IP与跨境文创电商相结合的企业。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更具操作性和想象空间的突围方向。(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