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黄昱
编辑 | 王小娟
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之际,只有具有极强战斗力的组织才能不被挤下牌桌。今年以来,作为中国头部云厂商之一,华为云内部也在持续推动一场大变革。
经过战线收缩、内部反腐后,最近华为云又有了大动作。
华尔街见闻获悉,11月26日,华为云进行了组织调整,将华为云研发组织切换到ICT(信息与通信)组织下,并成立“基础设施云服务”“Data&AI云服务”“数据库云服务”“安全云服务”“HCS” 5个领域的云研发产品线。
伴随着组织调整,华为常务董事、原华为云CEO张平安任华为云董事长,原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属于ICT部门)总裁周跃峰担任华为云CEO。
华为将其业务划分为五个经营分部:ICT基础设施业务、终端业务、云计算业务、数字能源业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
显然,这一次调整是华为集团层面的调整。华为云是华为核心技术走向产业的“前台窗口”,此番将研发组织调整到ICT组织,意味着华为云将进一步专注商业化。
有知情人士对华尔街见闻表示,为匹配华为云业务发展,华为公司设立云业务相关产品线组织,承担云服务产品的竞争力构建责任,完成公司云业务的战略目标,将华为云打造为公司“黑土地”。
“而华为云研发组织切换到ICT组织下则将加强云的研发组织力量,夯实创新根基。将华为在ICT领域多年积累的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操作系统等技术共享,这样更有利于云计算的系统级创新,软硬协同,加速开发与创新的速度,积极抓住AI时代的巨大机遇。”
张平安也曾在9月份的公开会议上表示,面对未来十年算力需求的数万倍增长,华为云将坚定不移地打造算力黑土地,通过昇腾AI云服务和Tokens服务满足客户的“最终计算结果”。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面对AI时代,华为对云的战略已经做了更清晰的定位: 一是华为云要成为算力黑土地,让千行万业的应用更容易、更好地生长在华为云上。二是要充分利用华为多年积累CT、IT的技术优势,协同数据中心资源优势,通过软硬芯协同、系统级创新来打造好云平台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的性能、低的成本、高的质量的云服务。
在华为,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早在2019年12月31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2020年新年致辞》中表示:“组织变革主要目的是增强作战能力,避免官僚主义,要把一切不适应提升主战竞争力、不适应改善战略支援服务的机构合并、裁减,聚焦到以生存为中心的主航道上来。”
在此背景下,这些年来,华为对华为云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多轮调整,以进一步提升华为云的组织灵活性。
2020年1月14日,Cloud&AI升至华为第四大BG,与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并行。该部门主要包括了Cloud BU、计算产品线(服务器等)、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
到2021年,华为取消Cloud&ABG,更名为“Cloud BU”。自此,华为云作为一级部门,承担着华为打造新增长曲线的重要任务。
如今在AI浪潮推动下,华为云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不仅是营收增长点,更是战略确定性的来源。通过Tokens服务、AI PaaS、数据库等产品,华为云要证明自己能把AI热潮转化为稳定、可规模的商业收入。
华为云目前营收增长依然承压。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全年,华为来自云计算业务的收入约为385.2亿元,同比增长仅8.5%,占总收入比例仅为4.5%,如果包括来自华为其他部门的收入,华为云计算业务收入则为688亿元,同比增长24%。
作为对比,今年仅第三季度,阿里云收入就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
此外,Omdia发布《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包含IaaS、PaaS、MaaS)达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市场份额高于2到4名的总和,火山引擎以14.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华为云以13.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为将“算力黑土地”的战略落到实处,华为云今年8月还有一轮大的组织调整。
8月22日,华为云内部发文宣布发布组织架构调整,多个部门将被裁撤整合,涉及数十个下层部门与组织,更加聚焦AI产业和算力产业投入,收缩非核心战略产业。此次调整后,华为云未来发展将聚焦“3+2+1”业务,3包括通算、智算、存储,2包括AI PaaS、数据库,1主要是安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云EI(企业智能)产品线下的盘古大模型相关部门被明确撤销整合进入其他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盘古大模型的底层技术研发并不由华为云负责,主要由华为2012实验室负责,华为云更多是负责对盘古大模型进行商业化。
华尔街见闻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此次组织调整是华为云更加聚焦AI, 把大模型、昇腾云等组织整合为智算,要通过软硬协同、架构创新,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在智能算力云的赛道上,华为云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对昇腾云、盘古大模型、数智融合等投入,同时投入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昇腾CANN生态的发展。
这是华为云战略重心的再锚定——放弃“云大而全”,转向“AI+算力”这一条最具潜力的赛道。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