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歌真的能治病吗?”过去,我的回答可能更多依赖于经验和人文关怀。而今天,站在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的视角,我可以给出一个更具科技含量的答案:音乐不仅能“治愈”,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它正逐渐变成一种精准的、可量化的“数字药物”。
并不是所有的“听歌”都叫音乐疗愈。传统的音乐治疗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需要专业的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互动,通过演奏、聆听、即兴创作来达成治疗目标。然而,传统治疗面临着极大的供需缺口——优秀的音乐治疗师太少了,而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
在我们的实验室里,AI并不是要取代人类治疗师,而是要成为一个全天候的、极度敏锐的“超级助手”。我们将AI音乐疗愈定义为:整合音乐学、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三大领域,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原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对人类身心健康进行实现精准、动态、个性化的非药物干预技术。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位饱受失眠困扰的白领,戴上轻便的脑电设备,几分钟后,系统便生成了一段融合古琴泛音与自然白噪音的旋律。随着声波流淌,他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脑电监测仪上代表放松状态的脑电波幅度不断增大。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这种人工智能加持下的音乐疗愈可以借由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7x24小时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同时还能依托数字化优势,可低成本复制优质疗愈方案,快速下沉至偏远地区、基层社区,让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原本集中在大城市的专业音乐疗愈服务,在精神健康层面补齐民生短板,推动“精神共同富裕”与“物质共同富裕”同步实现,体现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发展内涵。我们常说:“最好的医疗,是触手可及的医疗”。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我见证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人类健康带来全新可能。
AI是如何“读懂”你的心的?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从“监测-评估”到“生成-体验”再到“反馈”的闭环疗愈系统。在我们的实验环境中,用户会佩戴轻便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出身体数据。随后,AI模型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疗愈师,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需求。我们用AI算法即时分析评估状态,自动生成匹配的疗愈音乐,在沉浸式环境中让用户体验实时的疗愈方案,再通过持续监测动态调整方案,形成完整的循环。
市面上目前有一些通过算法生成的助眠音乐,虽然符合声学上的放松指标,但听起来机械、单调,甚至缺乏美感。在科普中我常强调:音乐疗愈,首先要是“音乐”,其次才是“药”。 如果一首曲子听起来像枯燥的数学公式,即使它的频率是对的,人的心理也会产生抗拒,疗愈效果大打折扣。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不仅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优质学科平台建立了庞大的“情感音乐数据库”,还与西北工业大学音频语音与语言处理研究组(ASLP@NPU)、萨里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构建了Songeval数据集。这是一项迄今规模最大的完整歌曲美学评价数据集,收集了9种主流音乐风格的2,399首中英双语歌曲(140小时),邀请16位专业音乐人从五大维度进行评估,并开源基于该数据集训练的自动美学评估工具包。Songeval的发布,为 AI歌曲生成提供了首个从专业音乐感知角度的衡量标尺。我们致力于让AI生成的音乐不仅符合脑科学的各项指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针对失眠人群,未来的助眠APP将告别千篇一律的雨声白噪音。它会根据你当晚的入睡潜伏期,实时生成专属摇篮曲;当你进入深睡期,音乐会自动调整声学参数,帮你筑牢深度睡眠;临近苏醒时,又会以最温和的频率唤醒你。
人工智能音乐疗愈正是“人民健康为中心”一项重要实践,而这张来自未来的数字处方,已经悄然地走进了我们身边的各种场景中。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逾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 刘灏
原标题:《给心灵开一张“数字处方”:当人工智能遇见音乐疗愈》
栏目编辑:陆梓华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