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确定责任、签字表达意愿,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和信念。然而,随着社会全面迈入数字时代,一个根本性问题却悬而未决:签字行为如何真正实现数字化?
尽管人脸识别、数字认证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却始终没有解决身份验证与意愿表达合一性的问题,怎样让屏幕那端的他,既“验得了身份”又能“表达了意愿”,这是技术领域长期被忽视的空白。
11月28日,“2025中国向上·向‘新’出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亲笔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全国首创数字笔迹AI识别技术,通过对笔迹生物特征进行采集、建模与AI算法识别,将签字的痕迹信息转变为数据信息,实现签字行为的数字化,成功破解了身份与意愿合一印证的行业难题。
![]()
亲笔签联席总裁贺英辉介绍数字笔记AI识别技术。
技术攻坚
“最难生物特征”被重庆团队攻克
“相比人脸、指纹等静态生物特征,笔迹要复杂得多。”亲笔签联席总裁贺英辉坦言,“其一,每个人的签名内容不同,无法像人脸一样针对固定模型提取特征;其二,签名图像本身笔画有限,笔迹特征并不充分。”
更大的挑战在于数据匮乏。与人脸数据公开暴露容易获得不同,笔迹数据隐私性很强,获取难度极大。为此,亲笔签组建了专业数据团队,历时多年奔赴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模态笔迹训练数据集。
![]()
亲笔签数据团队进行算法数据采集。
在算法层面,团队突破单一图像识别局限,实现对笔画、笔顺、笔速、压力、时间等多维动态特征的精准捕捉,并创新引入传统笔迹司法鉴定专家经验,基于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出具备高精准度的笔迹AI识别模型。在国际性权威赛事“SVC-onGoing”笔迹识别大赛中,团队携该算法模型,以绝对优势揽获全部项目冠军。
截至2025年11月,亲笔签在笔迹识别领域累计初审合格发明专利155项、已获授权55项,专利数量位居国内该领域第一。
司法闭环
从技术认可到制度保障的全链条可信
数字笔迹这项创新技术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必须跨越司法效力这一关键门槛。然而在2020年之前,国内司法鉴定体系中尚未设立手写电子签名笔迹的专门类别。
2020年,基于数字笔迹技术打造的远程提讯系统,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上线运行,荣获当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十大创新案例。以此为基础,亲笔签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向科技部的唯一推荐,于2022年参与承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检察办案的电子化签名与电子捺印全链条可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专家论证会上,众多专家一致得出结论,数字笔迹具备替代纸质签名的证据能力,可应用于行政、民事、刑事等需要签名确认的领域,具备应用基础。
![]()
亲笔签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远程提讯系统。
自此,数字笔迹的司法通道全面打通。2020年6月,司法部修订司法鉴定目录,新增手写电子签名鉴定;2021年4月,亲笔签获批设立重庆市傲雄司法鉴定所,成为国内电子签名领域首家拥有司法鉴定资质的企业;2023年10月,司法部颁布《手写电子签名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亲笔签作为唯一企业单位参与编制。
目前,亲笔签已深度参与从终端设备、数据采集存储到文件合成验证、司法鉴定的全流程标准制定,构建起数字笔迹手写电子签名全生命周期行业标准规范。
新质赋能
从“山城样板”到“全国方案”
数字笔迹是以行为生物特征识别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技术,防伪性强、法律接受度高,在身份认证、意愿确认、可信签署、个人密码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应用优势。
在这项创新技术的策源地重庆,亲笔签率先打造出数字笔迹全面应用的“山城样板”。
在政务领域,以数字笔迹为支撑的全市统一电子化签名印章及存证服务,已成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核心能力组件,目前已落地50多个委办局170余个应用场景,婚姻登记无纸化、数字审计、业务开办无纸化等应用的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推荐。
在公检法司,智慧驾考、移动执法、人民调解、远程询问、远程提讯、在线公证、云上共享法庭等在重庆政法系统全面铺开,数字笔迹已然成为执法办案和政法协同的关键技术支撑。
在医疗领域,亲笔签实现了“医、护、技、患”全角色电子签名的覆盖,帮助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黔江区医联体等机构实现了从医患沟通、诊疗确认到电子病历的全场景无纸化。
在金融领域,助力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机构实现全流程无纸化转型;签名真伪查验系统在富民银行上线,实现供应链金融单据材料纸质签名快速比对,助力风控安全升级。
![]()
新人在重庆两江新区婚姻登记处电子化办理业务。
当前,凭借数字笔迹身份与意愿合一的独特优势,亲笔签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方案,目前已经在政务、政法、金融、医疗、房地产、能源、运营商、物流等行业应用落地,服务了全国20多个省份60多个地市的上亿人群。
“基于众多行业的大量应用,我们也将推动建设国家级笔迹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笔迹比对服务,让笔迹成为每个人的数字化身份。”贺英辉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摄影 邹飞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