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重定义录音笔,大厂、创业公司与华强北正在“肉搏”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蓝鲸新闻 时间:2025-11-28 19:52:09
Plaud向国内科技公司证明了这门生意的升级潜力和“AI订阅”模式的含金量。一场围绕“AI录音”的卡位战就此加速。

11月28日讯(记者 武静静)录音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十多年,录音笔只是一个存声音的工具,而今天,它正在变成一个能理解上下文、提炼重点、生成纪要,乃至主动给出洞察的AI助理。

在技术想象力被打开的同时,这条赛道的竞争也被迅速点燃,并且呈现出一种三方混战格局平台型大厂、AI原生创业公司与华强北白牌同时入场。

大厂、创业公司、华强北,同时挤进一条赛道

Plaud成立不足四年自2023年6月推出首款卡片式AI录音设备 Plaud Note 以来,其产品连续两年保持约十倍增长。其中既包括硬件,也包括年费在99至240美元之间的AI订阅服务。

Plaud Note最具辨识度的设计,是0.29厘米厚度的卡片式形态,可磁吸在iPhone背面,支持通话与会议双场景即时录音。更重要的是,Plaud是首批将大语言模型深度引入录音产品的公司,其首代产品即接入ChatGPT,实现转写、要点提炼与智能摘要。

今年9月22日,Plaud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目前全部通过京东、天猫、抖音等线上渠道销售。Plaud Note售价999元,Note Pro为1299元,在一众499元799元的国产产品中,定价明显偏高。

Plaud向国内科技公司证明了这门生意的升级潜力和AI订阅模式的含金量。一场围绕AI录音的卡位战就此加速。

钉钉在今年8月发布了旗下首款AI硬件 DingTalk A1,旗舰版售价799元、青春版499元,主打AI会议+HR面试+客户沟通等办公场景,并通过钉钉生态打通企业级工作流。360则在近期推出360 AI Note,首批1万台在两周内售罄,定价同样为499元,强调会议前会议中会议后的全链路AI支持。

出门问问也在6月推出AI卡片式录音笔 TicNote,定位为Agentic AI软硬结合产品,试图从记录延伸到主动洞察、深度分析与陪伴创作。

当Plaud于今年9月22日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它面对的已不再是蓝海,而是一张被迅速抬高的竞争密度网。因为定价明显偏高,就意味着它必须用更强的体验,说服用户为AI能力持续付费。

此外,当品牌厂商聚焦于千元级产品时,华强北已涌现出大量百元级的平替方案。其中,一种类似的可磁吸于手机背面的简化版本,简化AI功能与复用成熟模具,将价格压低至百元左右。这些白牌产品在核心的AI功能上,表面类似,它们同样宣称支持数十种语言的实时转写与翻译,并同样嫁接了AI大模型以实现录音内容的智能摘要提炼、思维导图一键生成,以及AI语音问答等高级功能。

当战局从硬件参数蔓延至AI功能,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在百元平替与本土大厂的双重夹击下,Plaud们高昂的硬件定价,其商业模式究竟能否成立?

商业模式上,与传统录音笔一次性买断的商业模式不同,这一代AI录音设备几乎不约而同走向硬件+订阅。

Plaud中国区总裁莫子皓的判断极为直接:如果用户不愿为AI功能付费,那这个硬件基本就只能沦为摆设。这也是Plaud坚持用最贵的大模型、最好的材料和麦克风的根本原因它本质上是一款为订阅服务服务的硬件入口。

钉钉A1同样是分层订阅:个人用户每月1000分钟免费转写,599元/年的专业版、1499元/年的尊享版分别对应更高的模型时长与AI能力;Stream Ring智能戒指的订阅费用为每月10美元,两年总成本甚至接近一块Apple Watch SE。

这意味着,真正的竞争并不止于硬件售价,而是延伸到了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为理解力付费。而在这一点上,市场的不确定性远高于过去单纯比拼参数与渠道的时代。

形态正在分化:卡片、笔、戒指都被重做一遍

在产品形态上,这一轮AI录音硬件的变化同样激进。

目前主流路径是Plaud、360、钉钉、出门问问选择的卡片式形态,磁吸在手机背面,作为AI外挂;全球市场也有各种创业公司进行了产品形态的创新,比如创业公司Flowtica则选择把AI藏进一支30克重的圆珠笔里;Sandbar把录音做进戒指,试图抢占灵感一闪而过的极限场景。

Flowtica Scribe在Kickstarter上线48小时即售罄1000支超早鸟版本,强调录音+重点标记+结构化理解,通过物理按键告诉AI哪里才是人真正关心的内容;相比之下,戒指形态的Stream Ring虽然获得5000多台预售订单,但在操作效率、降噪与性价比上,仍要面对与手机原生功能的正面比较。

不同形态的分叉,本质上都是在争夺同一件事谁能成为用户真实世界里的第一记录入口。

从规模上看,这无疑是一条处于上升周期的全球性赛道。据预测,全球智能录音笔市场将在2024年至2031年间以约11.43%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规模将从14.7亿美元增至35亿美元。

中国市场同样前景可观,预计将从1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00亿元。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创新异常活跃,从Flowtica Scribe的众筹售罄到Sandbar智能戒指的探索,印证了赛道的热度。然而,市场的广阔前景正吸引各方力量加速涌入。

有投资人告诉蓝鲸科技记者,过去十年,竞争集中在麦克风、降噪和存储;2023年之后,焦点已迅速迁移至模型能力谁转写、提炼和结构化的能力更强,谁就更接近下一代工作流入口。然而,模型能力既是护城河,也是成本中心。技术端的成熟、成本端的下探与场景端的高频,确实把智能录音笔推到了一个临界点;但与此同时,价格战、订阅转化率、模型成本和生态封锁,也正在同步抬高这条赛道的生存门槛。对更广泛的大众市场,是否有必要为记录额外付费,仍是一个未被完全验证的命题。

一端是钉钉、360、科大讯飞等平台型公司,用录音硬件反向补齐办公生态的感知层;另一端是Plaud、Flowtica等AI原生公司,试图从最细小的记录动作切入,重构一整条信息处理链路;再向下,是华强北以百元级价格迅速压缩硬件利润空间。

当硬件售价被一再打穿、模型能力不断外溢、用户付费习惯尚未稳定,这个曾经的小众品类,已迅速演变成一场围绕AI能力、订阅模式与工作流入口的正面肉搏战。

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民AI记录时代,或许真的不远;但在此之前,能活下来的玩家,恐怕远没有现在赛道里看起来的这么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