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知识产权赋能智能制造”专场活动在南京举办,会上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高速发展期,中国创新力量实现群体性突破,专利数量占据显著优势。而江苏省特别是南京市,已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的重要承载区。
规模筑基,全链发力
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南京的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据了解,南京市现已集聚近2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产品范围涵盖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今年1到10月,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33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京的机器人产业不仅在规模上持续增长,空间布局也日益优化。重点打造的江宁开发区、麒麟科创园、江北新区、雨花台区已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江宁开发区、江北新区、南京开发区、雨花台区、麒麟科创园、溧水区等六大主要集聚区的规模占全市总规模的85%。
在2025中欧机器人产业合作(南京)对接会上,南京市副市长蒋敏表示,南京是国内少数具备“整机引领、部件支撑、应用赋能”机器人产业全链条发展能力的城市。
![]()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南京拥有一批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减速器、丝杠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其先后推出了为人形机器人关节配套使用的反式行星滚柱丝杠,为晶圆搬运机械手配套的超精密滚珠丝杠副,以及为桁架机器人配套的高速直线导轨副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这些产品看似很小,却是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节”与“神经”。企业副总经理曹泽云曾自豪地介绍:“机器人是由关键核心零部件集成打造,关节、运动功能单元等看不见的地方,都有公司生产的功能部件的身影。”
龙头引领,多元应用
南京机器人产业不仅是链条完整,更有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性能产品作为代表。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埃斯顿自动化集团作为中国首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主业、营收达50亿规模的智能制造品牌,已连续7年稳居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出货量榜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市场份额高达10.5%,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
埃斯顿自动化执行总裁周爱林介绍,埃斯顿机器人已经实现了高端应用场景突破,“我们自主研发的 UNO 系列高端机器人,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全球电池模组和 Pack 产线唯一的指定合作品牌;埃斯顿高洁净版机器人在京东方面板工厂应用,全面替代外资品牌。”
![]()
图片来源/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官网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南京天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天魁”系列防爆人形机器人,是全球首个获得IIC T6级防爆认证的工业危险环境下可作业机器人,填补了危化场景作业与应急救援领域技术空白。在近期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上,该公司还带来另一重要产品——巡检机器人,其解决方案部门总监刘涛介绍道:“我们的巡检机器人主要从事工业运维、应急救援领域的‘急难险重’工作,应用于高压配电室、炼化工厂等场景。”
在公共服务领域,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医保服务机器人具备9种业务能力,可实现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权益查询等12项可在线办理的医保服务事项。目前这台机器人在南京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工作,已累计办理医保业务超过7.67万件,月均办理超2950件,大大缓解了人工窗口办理压力。
![]()
图片来源/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官网
除以上这些企业外,南京还拥有亿嘉和、恒立、科远股份等一批特种机器人骨干企业,以及苏美达智能、佗道医疗、蔚蓝科技等一批服务机器人创新企业,形成覆盖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等多场景应用的产品体系,实现了若干个全球首创。
政策引路,科研赋能
南京机器人产业能有今日成就,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雄厚的科研支持。
政策方面,南京先后出台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产业发展路径。根据计划,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将位居全国前列,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培育5家整机量产企业、引育150家相关企业;并在科研、工业、服务领域形成50项以上规模化应用;打造2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为完成以上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聚力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软硬件产品”“全面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全域多场景示范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4个方面的重点措施,并提出加强统筹协调、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氛围营造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科研支撑方面,南京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102位两院院士,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相当突出。
![]()
图片来源/智汇麒麟
在这一基础上,南京市政府也在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以技术支撑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麒麟科创园为例,这一园区先后引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7家研究所,建成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其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更是孵化出中科硅纪等12家硬科技企业。此外,南京应用数学中心、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的建立,也为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资源。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专利导航报告》的发布,印证了南京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这座凭借创新基因与优良生态而茁壮成长的“机器人之城”,正在全球智能制造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文/吴铭菲
资料交汇点新闻 人民网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南京日报 南京广播电视台 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